0
四十八史 > 历史人物 > 清朝人物 > 清高宗容妃和卓氏简介

清高宗容妃和卓氏(清高宗容妃和卓氏)

容妃(1734年10月11日—1788年5月24日)和卓氏,或称霍卓氏,名法蒂玛,又译作巴特玛,回部民间称其为“伊帕尔罕”(为“香妃”的意思),维吾尔族人,回部台吉和扎赉之女,辅国公图尔都(哈山和卓)之妹,传说中的香妃形象的原型。

雍正十二年九月十五日出生,乾隆三十三年十月二十六日,册封为容妃乾隆五十三年四月十九日薨;乾隆五十三年九月二十五葬于裕陵妃园寝。

中文名:和卓·法蒂玛
别 名:霍卓·法蒂玛、霍卓·巴特玛、容妃香妃
所处时代:清朝
民族族群:维吾尔族
出生地:叶尔羌
出生日期:雍正十二年九月十五日(1734年10月11日)
逝世日期:乾隆五十三年四月十九日(1788年5月24日)
封 号:和贵人→容嫔→容妃
信 仰:伊斯兰教
丈 夫:乾隆帝
主要成就:册为容妃
民间称呼:香妃、伊帕尔罕

人物生平

容妃和卓氏,又称霍卓氏,名为法蒂玛,又译作巴特玛,维吾尔族台吉和扎赉(阿里和卓,又译作艾力和卓)之女,清辅国公额色尹、台吉帕尔萨侄女,清辅国公图尔都(哈山和卓)之妹,世居叶尔羌。

雍正十二年九月十五日出生,曾为霍集占(小和卓木)之妻,后被霍集占休弃。在清廷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后、作为战败方的女眷之一押解进京,成为乾隆帝嫔妃

乾隆二十五年二月初四,封皇后下学规矩女子和卓氏为和贵人,时年26岁。

乾隆二十六年十二月,晋和贵人为嫔,时年27岁,封号“容”对应的满语为Baktan,意为容纳、气量、度量。

乾隆二十七年五月二十一日,行容嫔册封礼,时年28岁。

乾隆三十年正月十六至四月二十日,随乾隆帝南巡,时年31岁。

乾隆三十三年六月初五,晋容嫔为容妃;乾隆三十三年十月初六日,行容妃册封礼,时年34岁。

乾隆三十六年二月初三至四月初七日,容妃随乾隆帝东巡,时年37岁。

乾隆五十三年四月十九日,容妃薨,享年54岁。

乾隆五十三年四月二十七日,容妃金棺由西花园奉移静安庄。乾隆五十三年九月二十五日卯时容妃金棺奉安于纯惠皇贵妃园寝。

人物介绍

乾隆皇帝的40多个后妃中,有一位维吾尔族女子,她就是容妃。在乾隆帝的40多名妃子中,有一名回妃,本不奇怪,可是在容妃死后的一百多年内,却引起了一批骚人墨客的兴趣,在容妃身上大做文章,甚至编造出一个“香妃”的故事。从野史、诗词到舞台,绘声绘影大肆渲染,竟达到了真假难辨的程度。以下,我们来看看她的真实生平。

雍正十二年(1734年)九月十五日,容妃诞生在新疆和卓族的一个家庭。和卓族是世居叶尔羌的回族始祖派噶木巴尔的后裔,其族称为和卓,所以容妃叫和卓氏,又译作霍卓氏。其父和扎赉为第二十九世回部台吉(贵族首领)阿里和卓(又译作艾力和卓),其兄图尔都为台吉哈山和卓。乾隆二十年五月,清军进军伊犁,二次平定准噶尔叛乱,解救了被准噶尔拘禁的叶尔羌、喀什噶尔封建主玛罕木特的两个儿子:大和卓木博罗尼都、小和卓木霍集占。不料两年以后,小和卓木霍集占杀死了钦派的副都统阿敏道,自称巴图尔汗,大和卓木博罗尼都也据守喀什噶尔,两相呼应,称雄南疆,开始了大规模的武装反清。此后,图尔都台吉等不愿归附分裂的部落,配合清军,于乾隆二十四年,彻底平息了大、小和卓木的叛乱。

乾隆二十五年,图尔都等五户助战有功的和卓,及霍集斯等三户在平乱中立功的南疆维吾尔上层人士应召陆续来到北京,拜见高宗皇帝。乾隆令他们在京居住,并派使者接他们的家眷来京,和卓氏也被选入宫,赐封为和贵人。显然,这是乾隆皇帝统一新疆后,实行“因俗而制”的政治需要,即政治联姻。

根据档案记载,容妃是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二月已经进宫的,当时已27岁。那个时代,女子一般都在十几岁就出嫁。清帝挑选秀女,13岁的女孩子就可参选。多尔衮的母亲阿巴亥12岁就嫁给了努尔哈赤孝庄皇后13岁就与皇太极成了婚,孝康章皇后15岁就生育了康熙帝,而容妃入宫时已经26岁,比容妃早几年入宫的豫妃厄鲁特博尔济吉特氏,入宫更是已有27岁,说明她们之前可能都曾嫁过人,她们也并非通过选秀的途径进宫,根据记载容妃正是被小和卓木霍集占休弃之妻,她的名字叫法蒂玛,也译作巴特玛。

贵人在清朝后妃的八个等级中,属于第六个等级,其前有皇后、皇贵妃、贵妃、妃、嫔,其后有常在和答应。由于和贵人入宫时带来了祥瑞(从南方移栽到宫内的荔枝树,竟结出了200多颗荔枝),很得皇上的青睐,也很受皇太后的喜爱。因此在和贵人入宫后的第三年,即乾隆二十七年五月十六日,册封和贵人为容嫔。乾隆三十年春天,高宗第四次南巡,携皇太后、皇后、令贵妃、庆妃、容嫔、以及大学士傅恒等王公贵戚1000余人同行。一路上,乾隆对和卓氏格外恩赏,前后赐给她80多种口味适宜的饭菜,其中就有名贵的奶酥油野鸭子、酒炖羊肉、羊池士等。

之后,和卓氏的俊俏和异域情调进一步赢得乾隆皇帝的垂爱和信任,乾隆三十三年六月,将她由容嫔晋为容妃,并由赏给处为她准备满洲朝服、吉服、项圈、耳坠、数珠等等。同年十月,受命为正、副使的大学士尹继善、内阁学士迈拉逊,持节册封容嫔为容妃,册文曰:“尔容嫔霍卓氏,端谨持躬,柔嘉表则,秉小心而有恪,久勤服事于慈闱,供内职以无违,夙协箴规于女史,兹奉皇太后慈谕,册封尔为容妃……。”这一年,和卓氏32岁。

三年以后,乾隆又携和卓氏等六位妃嫔东巡,游历泰山,拜竭孔庙。由于乾隆三十一年那拉氏皇后亡故,乾隆声称不再立后、乾隆三十八年豫妃病逝、乾隆三十九年庆贵妃病逝、乾隆四十年皇贵妃病逝,所以到这个时候,和卓氏在乾隆的众多后妃中已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乾隆四十六年正月十五日,皇帝在圆明园奉三无私殿设宴会餐,容妃已入主了西边头桌的首位,到同年十二月乾清宫大宴,容妃又升格到了东边坐桌的第二位。这时,容妃已47岁,到了她地位与殊荣的顶峰。乾隆五十三年四月十九日,容妃离世,享年54岁。

人物考证

(一)节选于善浦的《乾隆皇帝的香妃

1979年容妃墓塌陷,因为于善浦同志就职于清东陵,有机会亲自参与容妃地宫的清理工作。从早年被盗的地宫遗物中进行研究考证,得到社会各方的帮助,得出以下结果:

(1)容妃身高:由体骨测量计算得出,为167厘米左右。

(2)容妃血型:由头发取样化验得出,为“o”型。

(3)容妃地位:由猫睛石来看,为妃位朝冠饰物。

(4)容妃信仰:棺木上手书《古兰经》文字,为伊斯兰教。

(5)容妃衣着:墓中丝织物标明,出自江宁,苏州织造。

(二)参阅《昌瑞山万年统志》上下函手抄本,为乾隆六年马兰峪总兵布兰泰撰写,后来又重修统志,记载陵寝事宜甚详。《陵寝事宜易知》光绪年间六卷手抄本,是东陵守陵官员的工作守则。从中得知:

(1)容妃墓园:初称妃衙门,后称纯惠皇贵妃园寝,最后称裕陵妃园寝。

(2)容妃墓位:裕陵妃园寝图上标明,为东首二排第一位。

(3)容妃神位:神牌位次,在享殿东暖阁内供奉。

(4)容妃供额:祭祀时膳房、茶房、饽饽房,祭品数额。

(三)参阅孟森先生的《香妃考实》得知:

(1)容妃神像:裕陵妃园寝东暖阁内曾存有容妃神像。

(2)容妃回妃:乾隆皇帝只有一位回妃,容妃即香妃。

(四)参阅《清史稿·列传一·后妃》可知:

(1)容妃民族:容妃霍卓氏,亦称和卓氏,回部台吉和扎赉之女,维吾尔族。

(2)容妃生辰:雍正十二年九月十五日。

(3)容妃入宫:乾隆二十五年二月初四日,新封皇后下学规矩女子为和贵人。

(4)容妃出巡:乾隆二十六年七月十七日,和贵人随上哨鹿。

(5)贵人封嫔:乾隆二十七年五月二十一日,册封霍卓氏为容嫔。

(6)容妃住处:封嫔仪式,从景运门外进内右门,为东六宫。

(7)二度出巡:乾隆二十七年七月初八日,即1762年8月6日,容嫔随上哨鹿。

(8)三度出巡:乾隆二十九年七月十七日,即1764年8月14日,容嫔随上哨鹿。

(9)容妃南巡:乾隆三十年正月十六起,即1765年2月5日至6月8日。

(10)四度出巡:乾隆三十年七月初八起,容嫔随上哨鹿。

(11)五度出巡:乾隆三十一年七月初八起,即1766年8月13日,容嫔随上哨鹿。

(12)六度出巡:乾隆三十二年七月二十日起,即1767年8月14日,容嫔随上哨鹿。

(13)容嫔封妃:乾隆三十三年十月二十六日,册封霍卓氏为容妃。

(14)容妃东巡:乾隆三十六年二月初四日起,即1771年3月18日,随上东巡。

(15)容妃千秋:乾隆三十八年九月十五日,容妃四十千千秋。

(16)二度东巡:乾隆四十三年七月二十日起,即1778年9月10日,随上东巡盛京。

(17)七度出巡:乾隆四十四年五月十二日起,即1779年5月22日,随上哨鹿。

(18)容妃座次:

①乾隆四十四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即1780年2月4日,午膳西一桌。

②乾隆四十六年正月十五日,即1781年2月7日,晚膳西一桌。

③乾隆四十六年八月十三日,即1781年9月30日,午膳西一桌。

④乾隆四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即1782年6月2日,午膳东一桌。

(19)容妃逝世:乾隆五十三年四月十九日,逝世于圆明园,享年54岁。

(20)容妃遗物:乾隆五十三年四月二十日,于圆明园分赏。

(21)容妃家族:容妃遗物分赏中,由额色尹、托克托、喀申霍卓、帕尔萨、巴克尔及容妃之姐、容妃之妹等。

(22)容妃金棺:乾隆五十三年四月二十九日从西花园移至静安庄,九月二十五日卯时入葬纯惠皇贵妃园寝容妃地宫。

(三)容妃墓中遗物:紫地妆花织金龙袍料、酱色地五彩加金团云纹妆花缎料、金黄地暗花团吉祥杂宝缎料、八达晕织锦褥、白色八宝哈达、钻石大小猫睛石两块、大小珍珠二十四颗、碧玺珠七颗、大小红蓝宝石二十颗、缧丝纽扣大小五颗、镏金耳环两对、绣花龙袍、贴绣龙袍锦褥、绫袍、绫裙、三梭罗、花罗黑纱等残片。

人物轶事

香妃之名的出现

“香妃”之名早在清朝末年的一些私人著述中就已出现了。据迄今为止的考证得知,最早出现香妃之名的当属光绪十八年(1892年)萧雄写的《西疆杂述诗》卷四“香娘娘庙”,其中有“纷纷女伴谒香娘”一语。他在附录中进一步写到:“香娘娘,乾隆年间喀什噶尔人,降生不凡,体有香气,性真笃,因恋母,归没于家。”光绪三十年(1904年)刊印的《王湘绮先生全集》第五卷中,记有回妃被拐入宫,不顺从皇帝,最后被皇太后绞杀的情节。“香妃”之名的广泛流传是在清王朝灭亡以后。1914年,故宫古物陈列所从沈阳故宫和承德避暑山庄调来一批文物搞展览,其中有一幅年轻女子的戎妆像。在该画像下面的说明文字中,明确指出:“香妃者,回部王妃也。美姿色,生而体有异香,不假熏沐,国人号之曰香妃。”从此以后,香妃之名大震。

由上述记载我们可以得到两个信息:第一,香妃是回族;第二,香妃之得名与生来就“体有异香”有关。人真的可以“不假熏沐”就“体有异香”吗?根据人的生理特征,每一个人通过汗腺、皮脂腺,都会分泌出一些气味来,人的五脏六腑内的气味通过人的一些器官也会排出来,几乎一人一味,有的气味浓,有的清淡些。香妃身上的香味是否属于这种气味?我们不得而知。再者,一些爱美、生活讲究的女子,常洗一种“花草浴”或“奶浴”。还有一些女人喜欢搽抹一些具有特殊香气的高级脂粉之类。浴后、搽后,身体自然会散发出引人注意的、沁人心脾的香味来。香妃身上的香味是否来自化妆品或者浴液的气味?这对我们而言同样是个难解之谜。

反过来,说香妃之得名源于“体有异香”,也可能是一种望文生义的解释,也不能排除由于香妃长得太美、秀色可餐,故美其名曰“香妃”这种可能性。为什么叫香妃,说法很多,至今尚无定论。总之,野史中“香妃”的原型来源于乾隆帝的容妃,但很多有关“香妃”的事迹,则更多的是来源于后人的想象与创作。

香妃之死的传说

传说香妃病逝,年届80岁的乾隆老泪纵横,也曾生出将香妃的遗体送回喀什安葬的念头,但有悖于大清祖传皇规。按规定,满清的后妃只能葬于皇家的东陵后妃园寝中,绝不准移送原籍。乾隆陷入“两难”,在惆怅百结之中,忽地茅塞顿开,香妃、香妃,何不在名字上作作文章。一个万全之策应运面生。

他命令雕工匠仿照香妃生前的体型相貌加工了一个与真香妃一模一样的“香妃”。全身裹以白布,只留出面部以便香妃家人现瞻吊唁。这居然蒙过了一大家族人。此时被册封为辅国公的香妃的哥哥图尔都亦已去世,乾隆便传旨将其兄妹俩一真一假的遗体同时迁葬喀什,由香妃的家人护送灵柩回新疆。100多号人的抬尸队伍,历经半年的艰难跋涉终于到达目的地。香妃的亲人们查看了香妃和她哥哥的遗体面容,确认无误后即刻下葬入穴。香妃的遗体早已隐秘地葬在了清东陵,而那个檀香木雕制的假香妃,却登堂入室地埋进了祖先阿帕霍加的墓之内,由此人们只记住香妃和香妃墓,而对于墓地的真正主人却疏于谈论。

关于香妃的死亡,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被皇太后赐死,另一种是自然病死。前一种说法最具代表性的就是1914年古物陈列所在展出的所谓香妃戎装像下写的文字说明:

香妃者,回部王妃也,美姿色,生而体有异香,不假熏沐,国人号之曰香妃。或有称其美于中土者,清高宗闻之。两师之役,嘱将军兆惠一穷其异。回疆既平,兆惠果生得香妃,致之京师。帝命于西内建宝月楼(即今之新华门)居之。楼外建回营,毳幕韦鞴,具如西域式武英殿浴德堂浴室穹隆顶,又武英殿西之浴德堂,仿土耳其式建筑,相传亦为香妃沐浴之所。盖帝欲藉种种以取悦其意,而稍杀其思乡之念也。讵妃虽被殊眷,终不释然,尝出白刃袖中,示人曰:“国破家亡,死志久决,然决不肯效儿女汶汶徒死,必得一当以报故主。”闻者大惊。但帝虽知其不可辱而卒不忍舍也。如是者数年。皇太后微有所闻,屡戒帝弗往,不听。会帝宿斋宫,急召妃入,赐缢死。……

香妃的故事历来非常迷人。传说她“玉容未近,芳香袭人,即不是花香也不是粉香,别有一种奇芳异馥,沁人心脾”。是新疆回部酋长霍集占的王妃,回部叛乱,霍集占被清廷诛杀,将军兆惠将香妃生擒送与乾隆。但香妃心怀“国破家亡,情愿一死”之志,始终不从乾隆,最后被太后赐死。死后,将其运回家乡安葬,故新疆喀什有香妃墓,然而传说再引人入胜,也与历史事实相去甚远。

真实的容妃

乾隆帝的容妃就是传说中香妃的原型。关于这个问题,史学界曾经有过争论,不过基本上达成了共识。做这种判断的理由是什么呢?

其一,乾隆帝只有一个来自新疆的妃子。容妃,无论是官书、档案记载,还是实物考证,都证明是来自新疆的妃子。既然香妃也是乾隆帝的新疆妃子,那么香妃只能是容妃。

其二,她们“二人”都来自新疆,都是维吾尔族,都信奉伊斯兰教,最后的封号都是妃。就是说家乡、民族、宗教信仰、封号是一样的,如果是两个人,不会如此巧合。其三,她们“二人”的父亲、哥哥、五叔、六叔是相同的。新疆喀什香妃墓的资料中,提到香妃的父亲是艾力和卓,哥哥是哈山和卓即涂地公(汉名),并说涂地公曾“和妹妹香妃一起去北京”。从《西域同文志》卷十一和《西域图志》卷四十八记载的“和卓”世系中可知,艾力和卓即阿里和卓。这两个名词在维吾尔语中是一个词,只是汉字译写的差异。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的《容妃遗物折》中提到了部分容妃娘家人的姓名,其中有额思音、帕尔萨、图尔都妻等。额思音就是容妃的五叔额色尹,帕尔萨就是容妃的六叔,图尔都妻就是容妃的嫂子。既然香妃和容妃的家属都是一样的,那么两个人自然就是一个人了。那么,历史上的容妃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乾隆皇帝为什么要纳一个维吾尔族女子为妃?她一生的经历又如何?这也是世人普遍关注的问题。

容妃,生于雍正十二年(1734年)九月十五日。她是新疆秉持回教始祖派噶木巴尔的后裔,其家族为和卓,故被称为和卓氏,也称霍卓氏。其父阿里和卓为回部台吉。容妃家族世代居住在新疆的叶尔羌。乾隆二十年(1755年)五月,清政府派兵平定了新疆阿睦尔撒纳的叛乱,解救了墨特的两个儿子博罗尼都和霍集占(大小和卓)。可是这两个人不但不感恩戴德,反而以怨报德,聚众叛乱,反对朝廷,分裂祖国。容妃一家反对叛乱,拥护朝廷,不顺从大小和卓,被迫离乡背井,全家从天山以南的叶尔羌迁移到天山北侧的伊犁居住。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政府再次派兵平叛。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秋,大小和卓的叛乱被平定。配合清军平叛有功的容妃的五叔、六叔、哥哥及其家属先后被召进北京,封官晋爵,宴请赏赐,并为他们建回子营,让他们居住,容妃也来到了北京,进宫后先在皇后位下学习规矩。

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二月初四日,皇后下学规矩女子和卓氏被封为和贵人,皇帝赏给了她大量衣物和银两。她一进宫就被封为贵人,没有经过常在和答应两级,表明了皇帝对这件事的重视,也表明了皇帝对这位来自新疆维吾尔族女子的喜爱。这年的四月八日,乾隆帝将宫中女子巴朗赐给涂尔都为妻。和贵人的生活习惯和宗教信仰受到了皇帝的尊重和特殊的关照,专门为她在宫中设了回族厨师。容妃在圆明园居住时,曾在园中的方外观做礼拜,乾隆帝特意为她在方外观大理石墙上镌刻了《古兰经》文。和贵人入宫两年来,“秉心克慎,奉职惟勤”,全宫上下对她的印象都很好。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十二月三十日,乾隆帝奉皇太后懿旨,晋封和贵人为容嫔。第二年图尔都晋封为辅国公。乾隆三十年(1765年)正月,皇帝第四次南巡,容嫔随驾同行。皇帝的妃嫔很多,而外出陪驾的妃嫔只有几位,容嫔能够随驾,表明了她在皇帝心目中的地位,一路上,容嫔第一次饱览了祖国内地的壮美山河,大开了眼界。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六月初五日,乾隆帝奉皇太后懿旨,晋升容嫔为容妃。同年十月二十六日,乾隆帝命文华殿大学士尹继善为正使、内阁学士迈拉逊为副使,持节赍册印,册封容嫔为容妃。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容妃随皇帝东巡,拜谒了孔庙,登上了东岳泰山。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容妃又随皇帝拜谒了盛京,在这次随行的6位妃嫔中,容妃已居第二位。自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皇后那拉氏死后,乾隆帝不再立皇后。自乾隆三十年(1765年)庆贵妃(庆恭皇贵妃)死后,四十年(1775年)令懿皇贵妃死后,不再封贵妃和皇贵妃。后宫中地位最高的就是妃,当时宫中有6位妃(即舒妃、愉妃、颖妃、容妃、顺妃、惇妃),容妃就是其中一位。自乾隆四十二年舒妃病逝,从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七月以后,容妃已升到第三位,排在愉妃、颖妃之后。从乾隆五十年(1785年)以后,可能是身体欠佳,容妃很少露面,皇帝往往单独赏给她物品。通过查阅清宫档案《赏赐底簿》得知,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四月十四日,皇帝赏给了容妃10个春橘,这是迄今所查到的最后一次赏赐。5天以后,即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四月十九日,容妃在圆明园溘然长逝,终年54岁。她最大的遗憾就是未能给皇帝生育儿女。

容妃死后,乾隆帝为了让宫里人经常怀念她,特地将她在宫中几十年里积攒下来的物品分赠给各妃嫔、公主格格和佣人以及她娘家的人。容妃的金棺暂安在畅春园西侧的西花园,同年四月二十七日从西花园奉移到北京东北郊的静安庄殡宫暂安。同年九月十七日,乾隆帝命皇八子仪郡王永璇护送容妃金棺奉移东陵。九月二十五日葬入裕陵妃园寝。

画像

香妃貌美,应当是不用怀疑的,否则乾隆皇帝不会千里迢迢将这位回部女子纳为皇妃。香妃究竟美到什么程度?人们总希望一睹真容。流传于世的、被称为香妃画像的有四种,一是身穿红色旗装的半身像,二是身穿欧式盔甲、手握战刀的半身像,三是身穿西式长裙、一手提花篮、一手拿花铲、头戴凉帽的坐像,四是太仓陆夫人在东陵裕妃园寝拍照的香妃吉服半身像。

第一幅旗装像是流传最广、利用率最高、人们最熟悉的画像,许多文章、书籍、画报,甚至商店广告中用的都是这幅像。在人们的心目中,这幅画像就是香妃像,一提起香妃,自然也就想到这幅像,这幅画像应为晚清时期的外销画。

第二幅是戎装像。1914年古物陈列所展出的就是这幅,当时悬挂在武英殿后右旁的浴德堂内,下面附有文字说明。这幅像出自清宫当没有问题,但画上没有款识。有人说此画的作者是郎世宁。可是郎世宁的画作在《国朝院画录》和《石渠宝笈》中都有记载,此两书中未见有关此画的任何内容。有人说是他的“游戏之笔”。郎世宁有多大的胆子,敢以“游戏之笔”随便画当朝皇上的一名宠妃?曾经在古物陈列所工作过的原故宫博物院副院长单士元先生回忆当时的情况时说:“那时,我和几个同事根据民国政府内务部一位官员说的‘这大概就是香妃’,并考虑到当时社会经济效益商定的,是没有查史料的,是错误的,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是应该纠正的。”原故宫博物院资深专家朱家溍先生特地写了一篇《“香妃戎装像”定名的由来》一文,进一步否定了这幅画是香妃像。

第三幅洋装像,也和前两幅一样,既没有款识,也没有图录记载,更没有专门论述,将它说成是香妃像,同样没有任何依据。以上三幅,充其量也只能说是传说中的香妃像。

第四幅是香妃吉服像。这幅像一般人很少见到。著名清史大师孟森先生在逝世前的最后一篇文章《香妃考实》中讲了这幅像的来源:

吴生丰培贻一容妃园寝神像,问其所从得?则云有太仓陆夫人藏。此夫人为陆文慎宝忠之子妇,徐相国郙之女,于民国二三年间至东陵,瞻仰各陵寝。至一处,守者谓即香妃冢,据标题则容妃园寝也。凡陵寝、园寝享殿皆有遗像,一大一小。小者遇有祭祀即张之。大者年仅张设一次。陆夫人以香妃之传说甚厖杂,亲至其园寝,始知流言之非实。请于守者,以摄影法摄容妃像以归。所摄乃其小者,大像封局,未得见也。

容妃丧礼

乾隆五十三年容妃丧礼与四十二年舒妃丧礼同,四十二年舒妃丧礼与三十八年豫妃丧礼同;豫妃丧礼,与雍正十二年宁妃丧礼同;宁妃丧礼,与康熙五十年良妃丧礼同;良妃丧礼,与三十五年平妃丧礼同;平妃丧礼,与康熙九年慧妃丧礼同。

康熙九年四月十二日,慧妃薨。圣祖仁皇帝辍朝三日。大内之下,宗室以上,三日内咸素服,不祭神。妃宫中女子内监,剪发截发辫,咸成服,二十七日除服,百日剃头,茶膳房人员男妇成服,皆于大祭日除服,百日剃头。又定:妃初薨日,亲王以下,奉恩将军以上,民公侯伯一下,二品官子以上,公主福晋以下县君奉恩将军妻一品夫人以上,齐集。奉移日、祭日同。二周月内,日上食三次。百日内,日上食二次。均内务府官及执事内管领下官员,男妇齐集。

宫内拟赏

容妃薨后拟分送遗念

愉妃,玉器五件一盒,宫扇四柄,伽南香十八罗汉一盘,厢玉如意一柄。

颖妃,玉器九件一盒,宫扇四柄,伽南香十八罗汉一盘,厢玉如意一柄。

惇妃,玉器五件一盒,宫扇四柄,伽南香十八罗汉一盘,厢玉如意一柄。

婉嫔,玉器五件一盒,宫扇三柄,伽南香十八罗汉一盘,厢玉如意一柄。

循嫔,玉器五件一盒,宫扇三柄,伽南香十八罗汉一盘,厢玉如意一柄。

林贵人,玉器四件一盒,宫扇二柄,伽南香十八罗汉一盘,莱石如意一柄。

陆贵人,玉器四件一盒,宫扇二柄,伽南香十八罗汉一盘,莱石如意一柄。

明贵人,玉器四件一盒,宫扇二柄,伽南香十八罗汉一盘,莱石如意一柄。

鄂常在,玉器二件一盒,宫扇二柄,伽南香十八罗汉一盘,莱石如意一柄。

白常在,玉器二件一盒,宫扇二柄,伽南香十八罗汉一盘,莱石如意一柄。

固伦和孝公主,玉器四件一盒,宫扇二柄,伽南香念珠一盘,厢玉如意一柄。

容妃亲戚及族人拟赏

公额色尹,如意一柄,鼻烟一瓶,鼻烟壶一个,蟒缎一匹,石青大缎一匹,酱色大卷纱一匹,石青大卷纱一匹。

公托克托,如意一柄,鼻烟一瓶,鼻烟壶一个,蟒缎一匹,石青大缎一匹。

台吉喀申霍卓,如意一柄,鼻烟一瓶,鼻烟壶一个,蟒缎一匹,石青大缎一匹。

台吉帕尔萨,如意一柄,鼻烟一瓶,鼻烟壶一个,蟒缎一匹,酱色大缎一匹。

帕尔萨之子兵巴克尔,如意一柄,鼻烟一瓶,鼻烟壶一个,彭缎一匹,纺纱一匹。

兵阿克伯塔,如意一柄,鼻烟一瓶,鼻烟壶一个,彭缎一匹,绫一匹。

兵哈丕尔,如意一柄,鼻烟一瓶,鼻烟壶一个,蓝纱一匹,绫一匹。

小人,丕里敦,巴巴克,每人如意一柄,鼻烟一瓶,鼻烟壶一个,官用纱一匹,石青小褂一件。

图尔都之妻,如意一柄,鼻烟壶一个,银二百两,青大缎一匹,青宫绸一匹。

额色尹之妻,如意一柄,鼻烟壶一个,酱色大缎一匹,月白大缎一匹,蓝官用纱一匹,石青官用纱一匹。

喀申霍卓之妻,如意一柄,鼻烟壶一个,桃红缎一匹,绿纱一件。

喀申霍卓之女二口,每人如意一柄,鼻烟壶一个,桃红缎一匹。

容妃之姐,如意一柄,鼻烟壶一个,蓝大缎一匹,月白宁绸一匹。

容妃之妹,如意一柄,鼻烟壶一个,酱色大缎一匹,蓝大卷纱一匹。

兵巴哈尔等之妻三口,每人如意一柄,鼻烟壶一个,彩色大缎一匹。

帕尔萨之妻,如意一柄,鼻烟壶一个,桃红绸一件,月白绸一件。

首领太监二名,每人银五两,每人官用纱一匹。

出力太监四名,每人银四两,制钱一贯,每人官用纱一匹。

当差太监八名,每人三两,制钱一贯,每人漳纱一匹。

头等女子一名,银十两,制钱一贯,衣服六件。

二等女子五名,每人银六两,制钱一贯,每人衣服五件。

头等妈妈里一名,银四两,衣服三件。

二等妈妈里三名,每人银二两,每人衣服三件。

墓地

裕妃园寝内葬清高宗乾隆帝:皇后一位,皇贵妃二位,贵妃五位,妃六位,嫔六位,贵人十二位,常在四位,共36人。

自东向西数第一排四位:颖贵妃、明楼(纯惠皇贵妃、那拉皇后)、婉贵妃。

第二排七位:容妃、豫妃、忻贵妃、庆恭皇贵妃、舒妃、愉贵妃、循贵妃。

第三排九位:惇妃、芳妃、恂嫔、慎嫔、仪嫔、诚嫔、怡嫔、恭嫔、白贵人。

第四排十一位:金贵人、宁常在、新贵人、福贵人、张常在、秀贵人、揆常在、瑞贵人、慎贵人、武贵人、平常在。

第五排五位:寿贵人、顺贵人、陆贵人、鄂贵人、晋妃。

被认为是香妃葬地的,起码有三处,即新疆的喀什、北京陶然亭北和遵化清东陵。

新疆的香妃墓位于喀什市东北郊区的浩罕村,占地30亩,始建于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300多年来,经过不断地修缮、扩建才形成了今天的规模,现有墓堆58个。以前此墓称“海孜来特麻扎尔”,译为“尊者之墓”。也有人称为“阿帕克和卓扎尔”的,简称为和卓墓,直到现在还有人这样称呼。此墓群最初并无“香妃墓”之称,后来才传说香妃也葬在里边,但连守墓人也不知哪座墓堆是香妃的。再到后来,不仅“香妃墓”叫得越来越多,越来越响亮,而且还明确了哪座墓堆是香妃的。更有甚者,有人将据说是当年运送香妃遗体的废旧驮轿也摆了出来,以证实香妃确实葬在那里。此墓建于1640年,而香妃之名正式出现于民国初年,况此墓又为家族合葬墓,而且迄今为止也没见到香妃葬入此墓的明确的文字记载,故称之为“香妃墓”应是后人附会之说。

至于北京陶然亭北丛芦乱苇中的土堆,当地老人称之为“香冢”,有人说是香妃的坟。此冢旁立有一碑,上面镌刻着:“浩浩愁,茫茫劫。短歌终,明月缺。郁郁佳城,中有碧血。碧亦有时尽,血亦有时灭。一缕香魂无断绝,是耶非耶?化为蝴蝶。”从碑文来看,葬于此处之人确为一女子,生前似乎发生过曲折离奇的情感故事,但其中未提香妃一个字,而且,大清皇妃死后岂能葬在荒草堆中?故此说也不可信。

遵化境内的清东陵是清王朝在关内开辟的规模宏大的皇家陵园,乾隆帝的裕陵就建在那里,其妃园寝建在裕陵旁边。这座妃园寝始建于乾隆十二年(1747年),位于裕陵西05公里,坐北朝南。其建筑布局及规制为:园寝最前面有一道马槽沟,正中建一孔拱桥一座,东侧建三孔平桥一座。往北是东西厢房各5间,单檐硬山顶。东西值班房各3间,单檐卷棚顶。宫门一座,面阔3间,单檐歇山顶。前院内东侧燎炉一座。东西配殿各5间,单檐歇山顶。院内正中享殿一座,面阔5间,单檐歇山顶。享殿两侧各建园寝门一座。后院前部正中建方城、明楼。方城后为宝城、宝顶。在宝城两侧各建小宝顶一座。在宝城后有4排宝顶,计32座。整个园寝共建大小宝顶35座,葬人36位。其中容妃的宝顶建在大宝顶后第一排东端第一位。整座园寝除厢房和值班房为布筒瓦外,其他建筑及墙顶均覆以绿色琉璃瓦。这座园寝规制之高,建筑之完备,在清代妃园寝中仅次于景陵皇贵妃园寝,位居第二。其葬人之多,在清代妃园寝中也数第二。香妃即乾隆帝的容妃,葬在这座园寝,《大清会典》及其他官书、《昌瑞山万年统志》、《陵寝易知》等书不仅有明确的文字记载,而且还绘有葬位图。清宫档案中还有关于容妃遗物、送葬人员等方面的资料。1979年10月,清东陵文物保管所对容妃地宫进行了清理,不仅找到了遗骨,而且还出土了许多有价值的文物,发现了一些文字。这一切都无可辩驳地证实了容妃就葬在这座妃园寝内。

史籍记载

晋封册文

乾隆册封和贵人霍卓氏为容嫔册文:

命兵部尚书阿里衮。为正使。礼部侍郎五吉。为副使。册封霍卓氏。为容嫔。册文曰。朕惟二南起化。丕助鸿猷。九御分官。共襄内治。珩璜叶度。既仰赞夫坤元。纶綍宣恩。宜特申夫巽命。尔霍卓氏。秉心克慎。奉职维勤。壸范端庄。礼容愉婉。深严柘馆。曾参三缫之仪。肃穆兰宫。允称九嫔之列。兹仰承皇太后慈谕、册封尔为容嫔。法四星于碧落。象服攸加。贲五色于丹霄。龙章载锡。尚敬承夫恩渥。益克懋夫芳徽。钦哉。

乾隆册封容嫔霍卓氏为容妃册文:

命大学士尹继善。为正使。内阁学士迈拉逊。为副使。持节册封容嫔霍卓氏为容妃册文曰、朕惟袆褕着媺克襄雅化于二南纶綍宣恩。宜备崇班于九御。爰申茂典。式晋荣封。尔容嫔霍卓氏。端谨持躬。柔嘉表则。秉小心而有恪。久勤服事于慈闱。供内职以无违。夙协箴规于女史。兹奉皇太后慈谕。册封尔为容妃。尚其仰承锡命。勖令德以长绥。祗荷褒嘉。劭芳徽于益懋。钦哉。

人物列传

《清史稿》后妃传

容妃,和卓氏,回部台吉和扎赉女。初入宫,号贵人。累进为妃。薨。

册封礼仪

乾隆二十七年五月十八日(1762年6月10日),礼部为礼仪事宜制清吏司案呈,恭照五月二十一日巳时册封慎嫔、容嫔所有受册行礼仪注,本部业于五月十八日进呈,相应抄录粘单知会内务府:礼部谨奏为礼仪事,恭照乾隆二十七年五月二十一日巳时册封慎嫔、容嫔礼仪。是日早臣部鸿胪寺官设节案二于太和殿内正中,设慎嫔、容嫔册案与左旁。设采亭二于内阁门外。臣鸿胪寺官预交内监于慎嫔、容嫔各宫内正中设节案一张,前设香案一张,左旁设册案一张。銮仪卫陈慎嫔、容嫔彩仗于各宫门前。至时,臣部堂官,内阁学士俱朝服捧节,内阁礼部官举册,置各采亭内,校尉舁亭。亭前张黄盖各一柄,列御仗一对,依次由中路入太和门,至太和殿阶下,采亭上。臣部堂官,内阁学士捧节,内阁臣部捧册,依次由中阶入太和殿内,置各案上。正、副使及执事各官于丹墀内东班西向立。钦天监官报吉时已届、鸿胪寺官引正、副使升东阶,至黄案前,行一跪三叩礼。大学士等恭捧节,依次受各正使,各正使跪受,起。内阁臣部执事官奉册案由中阶下,捧册置各采亭内。正使持节前行,副使随行。臣部官前引,校尉舁亭,亭前张黄盖各一柄,列御仗一对,由太和门中门出协和门至景运门外,正使捧节各受于内监。内监各持节举采亭进内右门,至慎嫔、容嫔各宫门外,持节捧册入,慎嫔俱礼服迎于宫门内之右,立侯节册过。慎嫔随后入宫,就拜位立,内监捧节,册置各案上。内赞礼女官赞:“跪”,慎嫔跪;赞宣册,宣册女官就册案捧册文宣毕;赞:“授册”,宣册女官捧册授侍左女官,女官跪接受慎嫔;慎嫔受册,转授侍右女官,女官跪接起立;赞:“兴”,慎嫔兴;赞:“行礼”,慎嫔行六拜三跪三叩礼。礼毕,内监持节出宫,慎嫔送节于宫门内之右,还宫。其册封容嫔于宫内迎送、宣册、受册、行礼于慎嫔同,册封礼毕。正副使以册封礼毕,复命。次日早,内监预设慎嫔、容嫔拜褥于皇太后宫月台上,左右排设,至时慎嫔、容嫔,乘舆依次出,至皇太后宫,东西向立,内监奏请皇太后升座,皇太后升座毕,女官引慎嫔、容嫔各就拜位立,立定行六拜三跪三叩礼,礼毕仍复原位立。俟皇太后还宫,内女官引慎嫔、容嫔乘舆回宫,诣皇上前侯行,内监奏请皇上升座。内监引慎嫔、容嫔于皇上前行六拜三跪三叩礼,礼毕皇上降座。内女官引慎嫔、容嫔赴皇后宫行礼,内监奏请皇后升座,女官引慎嫔、容嫔于皇后前,行六拜三跪三叩礼,礼毕皇后还宫。慎嫔、容嫔俱出。为此谨具奏闻。

--
清高宗容妃和卓氏的历史故事
    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古文控 - Guwenkong.com

Copyright © 48sh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四十八史 版权所有

鲁ICP备2022001862号-18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