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四十八史 > 历史人物 > 清朝人物 > 康熙皇帝爱新觉罗·玄烨简介

康熙皇帝爱新觉罗·玄烨

爱新觉罗·玄烨(1654年5月4日—1722年12月20日),清朝第四位皇帝(1661年-1722年在位),清定都北京后第二位皇帝。年号康熙蒙古人称他为恩赫阿木古朗汗或阿木古朗汗(蒙语“平和宁静”之意,为汉语“康熙”的意译)。西藏方面尊称为“文殊皇帝”。

康熙帝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奠定了清朝兴盛的根基,开创出康乾盛世的大局面,有学者尊之为“千古一帝”。

本 名:爱新觉罗·玄烨
别 称:康熙帝
汗 号:恩赫阿木古朗汗
所处时代:清朝
民 族: 满族
出生地:北京紫禁城景仁宫
出生时间:1654年5月4日
去世时间:1722年12月20日
主要作品:《御制道德经讲义序》《庭训格言》等
职 业:皇帝
年 号:康熙
尊 号:文殊皇帝
庙 号:圣祖
谥 号:仁皇帝
陵 墓:景陵
在位时间:1661年2月8日—1722年12月20日
主要成就:擒鳌拜,平定三藩,收台湾,亲征准噶尔,驱逐沙俄;发展经济。

人物生平

早时勤学

顺治十一年三月十八日(1654年5月4日),玄烨生于北京紫禁城景仁宫,其母孝康章皇后佟佳氏时为庶妃。史载孝康章皇后向太后问安之时,出门时看到有龙绕身,孝庄太后才知道孝康章皇后有身孕。孝庄太后说:“我当初怀顺治皇帝的时候就有这种景象,如今佟佳氏也是如此,必定降下祥瑞。”

玄烨一出世,就得到了年轻的父母的喜欢,顺治帝特委托可靠的奶妈带他到紫禁城外哺养。他小时候未经出痘(天花),父母惟恐他染上这不治之症,才不得不采取这一措施。因此,他在父母膝下未得一日承欢。多少年后,康熙帝犹抱憾不已。但是他所患天花之症并没有危及性命,仅在脸部留下几个细小的麻点。这使他对当时这种最可怕的疾病有了终身免疫力。而他出过痘竟成了他将来继登帝位的一个有利因素。玄烨从五岁开始读书识字,很快显露出勤奋好学的天分。史载玄烨天表英俊,声音洪壮有力。六岁的时候,偕同众兄弟向父皇问安。世祖福临皇子们最想做什么。皇二子福全说作为一个贤王足矣。唯有玄烨说道希望效法父皇。于是福临十分看重玄烨。

后来,康熙帝曾谈到自己的学习情况,八岁“学庸训诂,询之左右,求得大意而后愉快。日所读者,必使字字成诵,从来不肯自欺。及四子之书既已通贯,乃读尚书,于典谟训诂之中,体会古帝王孜孜求治意。”接着,“读大易,观象玩占,实觉义理悦心”。自此便养成了读书的好习惯,“乐此不疲”,“好学不倦”,每每读书至深夜,而不知倦怠。他十七、八岁时,因读书过劳,至咯血也不肯罢休。他所说的自己的学习情况,并非是自夸之辞。官方档案记载他举凡“帝王政治,圣贤心学,六经要旨,无不融会贯通”,亦非过誉之辞。

少年天子

顺治十八年(1661年)正月,玄烨年仅八岁,二十四岁的顺治帝福临突然病逝。顺治帝生前没有册立太子,顺治十八年(1661年)他临终时接受汤若望的建议,因玄烨出过天花具有免疫力而选其为继承人,以遗诏的形式册立玄烨为皇太子。当年正月初九日(2月8日),玄烨即位于太和殿,时年仅6岁(虚岁8岁),颁诏大赦,并改明年为康熙元年。顺治遗诏同时指派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大臣辅政。玄烨八岁丧父,母亲孝康章皇后佟佳氏又在他十岁的时候病重。生母重病时,玄烨“朝夕虔侍,亲尝汤药,目不交睫,衣不解带”;十岁丧母,玄烨昼夜守灵,水米不进,哀哭不停。康熙后来回忆说,幼年在“父母膝下,未得一日承欢”。

四辅臣联合辅政的局面并未维持很久,他们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日益公开而激烈起来。在四人中,逐渐专擅实权的是鳌拜。他平时已表现出居功自傲,盛气凌人,但受“顾命”之初,尚能谨慎从事,履行誓词。然而,不出三年,他就暴露出骄横和专权的野心。他位在最末,不甘人后,处处越位抓权。首先便跟苏克萨哈不相容。康熙六年(1667年)六月,首辅索尼病故。七月初七,14岁的康熙帝正式亲政,在太和殿受贺,大赦天下。但仅十天后,鳌拜即擅杀同为辅政大臣的苏克萨哈,数天后与遏必隆一起进位一等公,实际政局并不受康熙帝直接掌控。

当时,康熙帝经常召集少年侍卫在宫中作“布库”之戏,康熙八年五月十六日(1669年6月14日),他突然命令这些侍卫在鳌拜进见时将其逮捕。大臣商议鳌拜大罪三十条,请求诛其族,康熙帝念鳌拜功劳,赦死罪而拘禁,但诛杀了鳌拜的很多弟侄亲随及党羽,不久鳌拜死于禁所。仅存的另一辅政大臣遏必隆因为长期勾结鳌拜,被削去太师、一等公的爵位。康熙帝由此完全夺回朝廷大权,开始真正亲政的阶段。康熙帝铲除鳌拜之后,甄别官吏,为被鳌拜矫旨处死的苏克萨哈等昭雪,奖励百官上书言事,禁止圈地等弊政,实操朝政大权。

削平三藩

康熙十二年(1673年)三月,以平南王尚可喜请求归老辽东,但请求留其子尚之信继续镇守广东为引线,引发了是否撤藩的激烈争论。最后康熙帝认为“藩镇久握重兵,势成尾大,非国家利”,决定下令“撤藩”。七月,吴三桂假装请旨撤藩,康熙帝同意。同年十一月,吴三桂在云南提出反清复明,杀云南巡抚朱国治。并于次年派将率军进攻湖南,攻陷常德、长沙、岳州、澧州、衡州等地。

他又派人四出散布檄文。广西将军孙延龄、四川巡抚罗森等许多地方大员纷纷反清。接着,福建耿精忠亦反。在短短数月之内,滇、黔、湘、桂、闽、川六省丢失,一时间清帝国危在旦夕。随后,陕西提督王辅臣、广东尚之信等也相继反叛,叛乱扩大到广东、江西和陕西、甘肃等省。

康熙帝的对策是坚决打击吴三桂,决不给予妥协讲和的机会;而对其他的叛变者则大开招抚之门,以此来分化敌军,削弱吴三桂的羽翼,从而孤立吴三桂。在这个方针之下,康熙帝把湖南作为军事进攻的重点,命勒尔锦等统领大军至荆州、武昌,正面抵住吴三桂,并进击湖南,又命安亲王岳乐由江西赴长沙,以夹攻湖南。此外,康熙帝又放手重用汉将、汉兵作战。康熙十五年(1676年),陕西王辅臣和福建耿精忠清军进攻下,先后投降。广东的尚之信也于康熙十六年(1677年)投降。陕、闽、粤以及江西都先后平定。吴三桂局促于湖南一隅之地,外援日削。而清军已由江西进围长沙,其失败之势已成。

康熙十七年(1678年)三月,吴三桂在衡州称帝,国号周,大封诸将。未几即忧愤成疾,于八月病死。吴三桂死后,其部将迎立其孙吴世璠继位,退居云贵。此后,清军先后收复湖南、广西和四川。康熙二十一年(1681年)冬,清军攻破昆明,吴世璠自杀,三藩平定。

统一台湾

平定三藩之乱后,将台湾纳入版图又被提上日程。恰逢康熙二十年(1681年),郑成功之子郑经去世,台湾内部发生政变,年仅12岁的郑克塽继任延平王之位,大权实际上为冯锡范、刘国轩掌握。郑氏官员向心力开始动摇,负责与清朝谈和的傅为霖甚至愿当内应。福建总督姚启圣认为是进攻台湾的好时机,向康熙帝推荐施琅。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康熙以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出兵攻台,在澎湖大败刘国轩所率领的郑氏海军,随后明郑纳土归降。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政府在台湾设一府(台湾府)三县,即台湾县(今台南)、凤山县(今高雄)、诸罗县(今嘉义),隶福建省,并在台湾设巡道一员,总兵官一员,副将二员,兵八千。在澎湖设副将一员,兵二千。从而加强了中央对台湾的管辖,促进了台湾经济文化的发展。

驱逐沙俄

清兵入关后,沙俄远征军曾多次入侵中国黑龙江流域,烧杀抢劫,四处蚕食中国领土。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九月,清廷勒令盘踞在雅克萨等地的沙俄侵略军撤离清领土。沙俄军不予理睬,反而率兵窜至爱珲劫掠,清将萨布素将其击败,并将黑龙江下游沙俄军建立的据点均予焚毁,使雅克萨成为孤城。但沙俄军负隅顽抗。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正月二十三日,为了彻底消除沙俄侵略,康熙帝命都统彭春赴爱珲,数日攻克雅克萨城,即行回师,留部分兵力驻守爱珲,另派兵在爱珲、墨尔根(今黑龙江嫩江)屯田,加强黑龙江一带防务。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秋,沙俄卷土重来,再次占领雅克萨城。俄军这一背信弃义的行为引起清政府的极大愤慨。次年初,康熙帝接到奏报,即下令反击。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七月二十四日,清军2000多人进抵雅克萨城下,将城围困起来,勒令沙俄侵略军投降。俄将阿列克谢·托尔布津不理。八月,清军开始攻城,托尔布津被清军击毙,俄军改由杯敦代行指挥,继续顽抗。八月二十五日,清军考虑到沙俄侵略者死守雅克萨,必待援兵,且考虑隆冬冰合后,舰船行动、马匹粮秣等不便,于是在雅克萨城的南、北、东三面掘壕围困,在城西河上派战舰巡逻,切断守敌外援。侵略军被围困,战死病死很多。826名俄军,最后只剩66人。雅克萨城旦夕可下,俄国摄政王索菲亚急忙向清廷请求撤围,遣使议定边界。清廷答应所请,准许沙俄军残部撤往尼布楚。

雅克萨之战结束后,双方于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七月二十四日缔结了《尼布楚条约》,规定以额尔古纳河-格尔必齐河-外兴安岭为中俄两国东段边界,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和乌苏里江以东地区均为中国的领土。

西征漠北

清初,西北方居住的蒙古分为漠南蒙古、漠北喀尔喀蒙古和漠西厄鲁特蒙古三大部。漠北喀尔喀蒙古内部又分为扎萨克图、土谢图、车臣等三部,漠西厄鲁特蒙古内部又分为准噶尔、和硕特、杜尔伯特、土尔扈特四部。清兵入关之前,漠南蒙古就已归附大清,喀尔喀蒙古和厄鲁特蒙古各部,也与清政府关系密切。

康熙年间,准噶尔在领袖噶尔丹的统治下,势力强盛。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底,沙俄参加中俄边界谈判的全权代表戈洛文,在伊尔库茨克专门接见了噶尔丹的代表,策动噶尔丹进攻喀尔喀蒙古,噶尔丹本来就与喀尔喀三部中的土谢图汗部有矛盾,遂掀起对喀尔喀的战争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噶尔丹亲率骑兵三万自伊犁东进,越过杭爱山,进攻喀尔喀,很快占领整个喀尔喀地区。土谢图汗察珲多尔济与哲布尊丹巴一世决定投清,于是喀尔喀三部数十万分路南奔,逃往漠南乌珠穆沁一带,向清廷告急,请求保护。康熙一面把他们安置在科尔沁放牧,一面责令噶尔丹罢兵西归。但噶尔丹气焰嚣张,置之不理,反而率兵乘势南下,深入乌珠穆沁境内。对于噶尔丹的猖狂南犯,康熙一面下令就地征集兵马,严行防堵,一面调兵遣将,准备北上迎击,先后在乌兰布通和昭莫多大破准噶尔。康熙三十六年(1698年)二月,康熙鉴于噶尔丹拒不投降,再次下诏亲征。噶尔丹在众叛亲离的情况下死去。至此康熙时期讨伐噶尔丹之战始告结束,漠北喀尔喀地区纳入清朝版图。

噶尔丹死后,策妄阿拉布坦便成为准噶尔部的统治者。随着他的统治地位的巩固和地盘的不断扩大,又萌生向东扩张的野心。策妄阿拉布坦在沙俄支持下,不断袭击清军据守的科布多、巴里坤、哈密等军事重镇,并派兵侵入西藏。由于康熙及时派兵进藏协同藏军围剿,才将准噶尔势力赶出西藏。

九子夺嫡

康熙十四年(1675年),康熙立时年两岁的二阿哥胤礽为皇太子,日后皇太子变得骄纵与蛮横并结党营私。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康熙杀索额图,父子关系趋于紧张。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在木兰围场的布尔哈苏行宫,康熙皇帝以皇太子胤礽“不法祖德,不遵朕训,惟肆恶虐众,暴戾淫乱”的理由,宣布废除太子。之后众多阿哥开始了对于皇位的觊觎。

皇长子胤褆是庶长子,一向不被康熙喜欢,自知无望,向康熙提议立八阿哥胤禩,理由是“术士张明德尝相允(胤)祀必大贵”,又说要替父杀掉胤礽,让康熙极为寒心,严加训斥,同时对胤禩严加提防。这时三阿哥胤祉揭发大阿哥搞魇镇加害胤礽之事,康熙将大阿哥囚禁。康熙厌恶胤禩勾结胤褆,也将其关押,后又释放。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三月,康熙帝恢复胤礽太子地位。康熙五十年(1711年)末被告与刑部尚书齐世武、步军统领托合齐、兵部尚书耿额结党营私。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九月,康熙帝再次下诏废太子。从此废太子一直被圈禁到死。三阿哥胤祉见此乱局,主动退出竞争。

太子胤礽再度被废后,八阿哥胤禩转而支持十四阿哥胤祯(四阿哥同母弟,后改名允禵),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俄附庸八阿哥。十三阿哥胤祥附庸四阿哥胤禛胤禛在太子首次被废后,敢于为胤礽说好话,属太子党。胤礽二度被废之后,胤禛看到胤礽绝无复立之可能,开始结党营私,窥视储位。这时形成了以胤禛为首的四爷党和以胤禩为首的八爷党两大势力。

晚年病逝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1722年12月20日),康熙帝玄烨崩于北京畅春园清溪书屋,终年69岁。在位61年零10月。当时八爷党支持的十四阿哥胤祯远在西北,四阿哥胤禛留京。康熙近臣步军统领隆科多宣布康熙遗嘱,命胤禛继承皇位,是为雍正皇帝,为康熙帝上庙号圣祖,谥号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功德大成仁皇帝,葬于景陵。

为政举措

政治

强化皇权

康熙亲政后,着手强化皇权。他一方面勤于政务,举行御门听政;另一方面,他在康熙十六年(1679年)设立南书房,“拣择词臣才品兼优者充之”,并使之草拟圣旨,与闻机要,待遇非常优渥。大量汉族士大夫如高士奇、陈廷敬、李光地张廷玉、朱彝尊、王士禛、徐乾学、王鸿绪、查慎行、胡渭、熊赐履、方苞等先后进入南书房任职。南书房的设立,一方面笼络了汉族知识分子,一方面使康熙受到更多汉文化的熏陶,最重要的是削弱了满洲议政王大臣会议以及外朝内阁的权力,强化了康熙的皇权。

颁布圣谕

康熙九年(1670年),亲政一年的康熙帝晓谕礼部,称“至治之世,不以法令为亟,而以教化为先。……盖法令禁于一时,而教化维于可久。若徒恃法令,而教化不先,是舍本而务末也。……朕今欲法古帝王尚德缓刑、化民成俗。”于是在顺治帝“六谕”的基础上颁布《圣谕十六条》,作为康熙的施政纲领,内容是“敦孝弟以重人伦、笃宗族以昭雍穆、和乡党以息争讼、重农桑以足衣食、尚节俭以惜财用、隆学校以端士习、黜异端以崇正学、讲法律以儆愚顽、明礼让以厚风俗、务本业以定民志、训子弟以禁非为、息诬告以全善良、诫匿逃以免株连、完钱粮以省催科、联保甲以弭盗贼、解雠忿以重身命”。

治吏亲民

康熙亲政后,着手整顿吏治,恢复了京察、大计等考核制度。为了防止被臣下蒙蔽欺骗,康熙还亲自出京巡视,了解民情吏治。其中最著名的是六次南巡,此外还有三次东巡、一次西巡,以及数百次巡查京畿和蒙古,南怀仁记载他巡视时“亲切地接近老百姓,力图让所有人都能看见自己,就像在北京时的惯例一样,他谕令卫兵们不许阻止百姓靠近。他尽力撤去一切尊严的夸饰,让百姓们靠近,以此向臣民展示祖先传下来的朴质精神。”此举极大的促进了康熙对民情的了解,他还亲自巡视黄河河道,督察河工,并下令整修永定河河道。

康熙晚年倦勤,导致官吏贪污,吏治败坏。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御史参劾户部堂官希福纳等侵贪户部内仓银六十四万余两,牵连的官吏多达112人。康熙最后只把希福纳革职,其余官吏则勒限赔款。

军事

康熙十二年(1673年),康熙帝撤藩,吴三桂起兵反清,其他二藩相继响应,最终在康熙二十一年(1681年)平定三藩。

康熙朝由于平定三藩之乱以及抵御外来侵略的需要大量制造火器,无论是造炮规模、数量、种类,还是火炮的性能和制造技术,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康熙朝中央政府所造的大小铜、铁炮达905门之多,而其中半数以上由南怀仁负责设计监造,就质量而言,其“工艺之精湛,造型之美观,炮体之坚固,均为后朝所莫及”。

乌兰布通之战后,康熙更加重视在战争中发挥火器的战斗威力,使火器营成为清军新的战斗编成。

康熙采纳了大学士李光地的意见,授明郑降将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在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出兵攻克台湾,郑克塽降清,康熙于翌年设置台湾府。后来雍正帝称述康熙的功绩说:“台湾地方,自古未属中国。皇考圣略神威,取入版图。”

经济

土地制度

康熙亲政后,宣布停止圈地,放宽垦荒地的免税年限。康熙认为“家给人足,而后世济”,在继续采取轻徭薄赋,与民生息的政策的同时,又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巩固和发展经济。康熙帝废止贵族圈近京州县田地的特权,将土地让与百姓耕种;康熙在诏书上说:“自后圈占民间房地,永行停止,其今年所已圈者,悉令给还民间。”

清初规定垦荒三年内免税,以后改为六年;康熙十二年(1673年)重申新垦荒田十年后征税。这一政策刺激了农民垦荒的积极性,使耕地面积迅速增加。对于农民耕种的原先属于明朝宗室的土地,康熙下诏农民可以不必支付田价,照常耕种。对于已交过“易价银两”的,可以从来年的常税中冲洗。

蠲免钱粮

康熙秉持“藏富于民”的思想,在陕、云、贵、川、粤等省全国二十多个省区蠲免钱粮丁银、通赋,其中重大蠲免计32次。并从康熙五十一年(1711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普免天下钱粮。下令“凡遇蠲免之年,免业主七分佃,户三分。”使佃农也能得到好处。在康熙皇帝在位的61年间,清政府蠲免钱粮共计545次,免除天下钱粮计银1.5亿两。

地丁合一

康熙对按丁征收丁税的方法进行改革。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清廷决定,以康熙五十年(1711年)的丁税额数作为定额,以后新增人丁,不收丁税。这就叫做“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这样丁税额数便固定下来了,实现了地丁合一。这种办法先在康熙末年开始行之于广东、四川等省,到雍正元年(1723年)以后,又相继在各省普遍推行起来。

修治漕运

清初,黄河多次泛滥成灾,在河南、安徽一带经常决口,后来竟改道与淮河合流,从今天的苏北地区入海,既影响了漕运,又使许多良田成了沙洲,严重威胁着国库收入和人民生活。对此,康熙帝曾把“三藩、河务、漕运”作为其时三件大事,并亲自书写成条幅,悬挂于宫中大柱上。他选派靳辅为河道总督,又对治河专家陈湟,委以重任。经过十年(1677年—1687年)的辛苦经营,终于使黄河、淮河各归故道。永定河原名浑河,又称“小黄河”,在流经北京附近时,常常淤塞成灾。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清政府招募了十几万民夫,在芦沟桥附近的良乡到东安,开掘了一条200里长的新河道,使原来的斥卤之地,成为膏腴良田。康熙曾亲自视察,并将浑河改名为“永定河”,赋予永远安定之义。

废除匠籍

清朝初年,凡手工业工匠,均另有匠籍,要按政府规定服劳役,或者交纳班匠银代役。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康熙下令将班匠银并入田赋中征收,从而使工匠们摆脱了人身的控制,有利于促进手工业发展。

文化

尊儒右文

康熙强调兴礼教,在康熙十八年(1679年)下诏说:“盛治之世,余一余三。盖仓廪足而礼教兴,水旱乃可无虞。比闻小民不知积蓄,一逢歉岁,率致流移。夫兴俭化民,食时用礼,惟良有司是赖。”康熙自幼就对儒家学说充满浓厚兴趣,认为“殊觉义理无穷,乐此不倦”。康熙十六年(1677年)十二月,他在御制《日讲四书解义序》中,明确宣布他要将治统与道统合一,以儒家学说(尤其是程朱理学)为治国之本。

他曾举办博学鸿儒科,创建了南书房制度,并亲临曲阜拜谒孔庙。康熙还组织编辑与出版了《康熙字典》、《古今图书集成》、《全唐诗》、《佩文韵府》、《骈字类编》、《子史精华》、《朱子全书》、《大清一统志》、《历象考成》、《数理精蕴》、《康熙永年历法》、《康熙皇舆全览图》等图书、历法和地图。

注重西学

康熙对西方文化也感兴趣,向来华传教士学习代数、几何、天文、医学等方面的知识,并颇有著述。有学者指出,有才华的传教士被皇帝欣赏和重用,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也被推崇和应用。而在民间,民人与西方传教士能够互相交游,西学在社会中得以自由传播,亦指出分别由康乾敕辑的丛书——《古今图书集成》和《四库全书》亦收录了传入中国的西方科学技术。

康熙除了学习西方科技之外还会应用实践,其最突出的成就,就是在发现原来的地图绘制方法相对落后之后,用科学方法和西方仪器绘制全国地图。康熙亦会利用巡行和出兵之便,实地测量,吸取经验。在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委任耶稣会士雷孝思、白晋、社德美及中国学者何国楝、明安图等人走遍各省,运用当时最先进的经纬图法、三角测量法、梯形投影技术等在全国大规模实地测量,并于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绘制成《康熙皇舆全览图》,其作被称为在当时世界地理学的最高成就,英国李约瑟亦称之为不但是亚洲当时所有的地图中最好的一幅,而且比当时的所有欧洲地图都要好、更精确。

康熙帝常召耶稣会教士进讲西洋的科学,并任用之为历政的顾问,因以改革明代的历法而编纂《康熙历法》。康熙还以巡视之便访求民间的有才之士,例如将在数学方面有很大成就的梅毂成调进宫中培养深造。梅毂成亦通过学习西方数学知识,使得中国古代数学重新受到重视。

宗教态度

康熙对于宗教基本上是宽容的,除了笼络藏传佛教,他也大致接受基督宗教传教士讲道,还褒封道教白云观方丈王常月,并依于门下。康熙对基督教也很有好感,后来康熙逐渐发现罗马教廷试图过多的干预中国文化传统和清朝政治,并且皇子信仰基督后以此作为争权夺利的工具,遂开始对天主教有所抵制,引发中国礼仪之争。

文字狱

康熙在思想上为了控制臣民,兴文字狱,发生的文字狱案共有11起,比较著名的有《南山集》案。戴名世仅仅因为赞同方孝标给南明正名的观点,结果就被斩首,家人好友等也被牵连为奴。还有朱方旦案、亲政前鳌拜等顾命大臣制造的庄廷鑨明史案等。

民族

蒙古族

康熙三十年(1691年)夏,康熙同喀尔喀与内蒙古的王公们会聚于多伦诺尔,史称“多伦会盟”。此次会盟标志着喀尔喀三部归顺清朝,康熙后来表示:“昔秦兴土石之工,修筑长城,我朝施恩于喀尔喀,使之防备朔方,较长城更为坚固”,又言:“蒙古部落,三皇不治,五帝不服,今已中外无别矣”,可见康熙将漠北纳入中国版图,并使之成为北疆的坚实屏障。康熙二十五年(1696年),康熙又下令编修《理藩院则例》,以巩固对蒙古的统治。

维吾尔族

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九月,原属准噶尔的哈密统治者额贝都拉内附清朝,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以后,清军陆续进驻巴里坤地区,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吐鲁番的额敏和卓内附清朝,从此嘉峪关外上千里土地收入版图,成为清朝打击准部、进军西域的前哨。

藏族

在西藏问题上,康熙除了承继顺治帝尊敬并册封达赖喇嘛的政策外,还于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册封罗桑益喜(五世班禅)为“班禅额尔德尼”,进一步笼络黄教。后来由于准噶尔汗国入侵西藏,他于康熙五十七年至康熙五十九年(1718年至1720年)间派兵入藏,驱逐准军。此后,清朝分兵驻藏,开始了对藏区的实际控制,并任命康济鼐和颇罗鼐二人协助达赖、班禅分理前后藏事务。

外交

日本

清朝统一台湾后,康熙由郑氏那里了解到对日贸易的众多好处,于是清政府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正式废除了“迁海令”,颁布了“展海令”,允许人民出海经商。这一政策致使赴长崎的唐船骤增三、四倍以上,互市之盛堪称空前。甚至中国还做转手生意,把从欧洲进口的布匹出口转销日本。同年,日本政府颁布“贞享令”,规定每年去长崎贸易的总额:中国船贸易额不得超过白银六千贯,荷兰船不得超过三千贯。贸易总额超过白银六千贯后,即禁止此后该年入港的其他中国船舶进行贸易,勒令运回货物。故来得较晚的中国商船常被禁止入港,不得不驶回中国,不过不少中国船就在日本沿海进行走私贸易。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赴日唐船达117艘,而该返回中国而从事走私贸易的船达22艘。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日本政府限定赴日贸易的唐船为80艘。直至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为防止日本产铜原料之外流,幕府公布“正德新令”,限止每岁赴日唐船为30艘,此令一出,唐船抵长崎者锐减。

朝鲜

康熙年间,朝鲜放弃了北伐计划,康熙也对朝鲜实施德化政策,中朝两国宗藩关系得以平稳发展。三藩之乱时,朝鲜国王李棩(显宗)抵住国内舆论压力,并未起兵进攻清朝,而是继续进贡,从而获得了康熙的信任。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朝鲜发生大饥荒,国王李焞(肃宗)请求清朝赈济,康熙帝慷慨允诺,派人运送5万石粮食以救助朝鲜,并御制《海运赈济朝鲜记》以纪念此事。

不过,康熙时的中朝关系也有波折。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发生了朝鲜边民越界杀人事件,康熙帝对此严肃处理,迫使朝鲜方面处死相关责任人,并罚银20000两。为了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清朝与朝鲜勘界,划定了鸭绿江-图们江一线的中朝边界,并竖立了穆克登碑。

俄国

康熙九年(1670年),康熙帝遣达斡尔总管孟额德赴中国尼布楚(今俄罗斯涅尔琴斯克),敦促沙俄军撤出中国领土雅克萨(在黑龙江省漠河县东、呼玛西北黑龙江北岸)。《尼布楚条约》签订后,中俄之间的经济文化往来不断深化。为此康熙帝在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设俄罗斯馆,隶属理藩院,安置来京俄商及传教士、留学生,附设东正教堂。为了适应中俄交流的需求,康熙帝还在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设俄罗斯学,隶属内阁,招收八旗子弟,培养俄语翻译人才。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康熙派图理琛等人前往俄国辖境抚绥土尔扈特部。作为交换,彼得大帝提出派遣以修士大司祭列扎依斯基为首的教士团回访北京,于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来华。

欧洲

康熙曾经委派传教士闵明我返回欧洲招募人才,希望增进中西方科技文化交流。法国汉学家杜赫德指出,在清朝康熙年间,原本闭关锁国的中国逐渐向外界开放,并维持着国内、近邻贸易以及欧洲贸易。甚至说“全欧洲的贸易量都无法跟巨大的中国贸易量相比”。并且形容中国的各个省就相当于欧洲的王国,他们都拿各自的特产来进行贸易,而且有了联盟保护的趋势,这种趋势占据着所有的城市。以致于大臣们都在商业领域有自己的股份,其中有许多官员都把自己的资金委托信誉好的商人代理,以图自己的资产能在贸易往来中稳健增值。并总结说除了那最贫苦的家庭,(中国人)都能通过各自的商业活动能轻松过上小康生活。同时记载了清朝市集的繁华程度和中外商家的贸易情况,称“中国商人都会在做买卖时表现的看上去很真诚,特别是同外国人做生意时;他们总是尽可能的抬高商品价格,而且他们在行销自己的商品时通常没有任何顾虑。”

《全球通史》里亦指出,康熙时期中国对外贸易急剧膨胀且发展快速,大量的茶叶、丝绸、棉布、瓷器和漆器经广州口岸运往欧洲销售。同时,康熙对欧洲国家表示警惕,他曾说:“海外如西洋等国,千百年后中国恐受其累,此朕逆料之言。”

中亚与西亚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康熙派大臣图理琛出使伏尔加河流域的土尔扈特汗国,沿途收集各国情报,回国后以《异域录》一书呈报,书中甚至清楚记录了大北方战争和查理十二的事迹。

海禁、弛禁

康熙为了打击郑氏台湾,初年实行了迁界禁海政策,规定沿海30里的居民内迁,片板不准下水。先是在福建沿海实行,后又推广到广东和浙江沿海。清政府划定一个濒海范围(从最初的濒海三十里左右,到后来的四十里、五十里、乃至到二三百里不等),设立界碑,乃至修建界墙,强制处在这个范围内的沿海居民迁移,有敢不迁移的,杀无赦,有敢越界的,也杀无赦。总之,让距离海边三十里到二三百里不等的整个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成为一个无人区。此政策所造成的破坏和后遗症远远超过了一次大规模的战争。

康熙七年(1668年),在郑氏已退居台湾的情况下,清廷开始弛禁,并以广东先行。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正式停止海禁。

历史评价

总评

康熙帝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他取得了对三藩、沙俄的战争胜利,消灭台湾的明郑政权,显示了康熙军事指挥才能。另一方面,康熙少年时就挫败了政治对手鳌拜,年老时利用“文字狱”打击汉族异议人士。康熙举行“多伦会盟”取代战争,怀柔蒙古各部;意图以条约确保清朝政府在黑龙江的领土控制。他开创康乾盛世的局面,是一位英明的君主、伟大的政治家,部分人甚至称之为“千古一帝”。

国内评价

  • 赵尔巽等《清史稿》:圣祖仁孝性成,智勇天锡。早承大业,勤政爱民。经文纬武,寰宇一统,虽曰守成,实同开创焉。圣学高深,崇儒重道。几暇格物,豁贯天人,尤为古今所未觏。而久道化成,风移俗易,天下和乐,克致太平。其雍熙景象,使后世想望流连,至于今不能已。传曰:“为人君,止于仁。”又曰:“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于戏,何其盛欤!
  • 昭梿《啸亭杂录》:仁皇天资纯厚,遇事优容,每以宽大为政,不事溪刻。
  • 黄宗羲:①、方今杀运既退,薄海内怀音草状;皇人仁风笃烈,救现在之兵灾,除当来之苦集,学士大夫皆以琴瑟起讲堂之上,此时之最难得者也。②、今圣天子无幽不烛,使农里之事,得以上达,纲常名教不因之而盖重乎?
  • 白晋:①、具备天下所有人的优点,在全世界的君主中,康熙帝应列为第一等的英主。②、康熙皇帝的孝顺和感恩是如此罕见,他因此获得了举国百姓的尊敬和拥戴。
  • 金昌业:以康熙之俭约,守汗宽简之规模,抑商贸以劝农,节财用以爱民,其享五十年太平,宜矣!至若治尚儒术,而能尊孔、朱;躬修孝道,而善事嫡母,则虽比于魏孝文、金主雍无愧矣。第其为人,明秀有余,浑厚不足。才多,故好自用;量狭,故喜自矜。……又闻通官之言:(康熙)恶闻谏诤,峭直之臣不容于朝,此岂君天下之量也?……俭德虽可尚,过俭而近于吝。
  • 洪大容:①、六十年天下之奉,宫室之俭如此,宜其威服海内,恩浃华夷,至于今称其圣也。②、臣见畅春园而知康熙真近古英杰之君也,其享六十年太平,有以也。
  • 曾国藩:①、我朝六祖一宗,集大成于康熙。而雍乾以后,英贤辈出,皆若沐圣祖之教,此在愚氓亦似知之。其所以然者,虽大智莫能名也。②、凡前圣所称至德纳行,范无一而不备。上而天象、地舆、历算、音乐、考礼、行师、刑律、农政,下至射御、医药、奇门、王遁,满蒙、西域、外洋之文书字母,殆无一而不通,且无一不创立新法,别律途。后来高才绝艺,终莫能出其范围。”
  • 超:①、清圣祖尤笃嗜,召西士南怀仁等供奉内廷。风声所被,向慕尤众。②、康熙帝是比较有自由思想的人。他早年间兴文字之狱,大抵都是他未亲政之前的事……本身却是廓达大度的人,不独政治上常采宽仁之义,对于学问,亦有宏纳众流气象。试图他《庭训格言》,便可以窥见一斑了。所以康熙朝学者,没有什么顾忌,对于各种问题,可以自由研究。
  • 汪荣宝:祖自亲政以来,内则削平大难,巩固统一之基础,外则战胜强敌,恢张帝国之威信。外交军事,所在奏功,而其文治,亦斐然比于汉唐之盛。
  • 吕思勉:圣祖是个聪明特达的君主。他乐于求学,勤于办事。于天文、地理、律历、算术……学问,多所通晓。又颇能采用西洋的学问。……他能励精图治,确是实在的。……能俭于用财,也确是真的。所以当三藩平后,国内已无战事,政治亦颇清明,百姓就得以休养生息。
  • 蔡东藩:①、自古藩镇,鲜有不生变者。撤亦反,不撤亦反;与其迟撤而养旤益深,不若早撤而除患较易。清圣祖力主撤藩,正英断有为之主。洎乎仓卒告警,举朝震动,圣祖独从容遣将,镇定如恒,且不允索额图之请,自损主威,圣祖诚可谓大过人者。②、康熙帝为有清一代英主,三次亲征,卒平朔漠,挞伐之功,未始不盛。
  • 萧一山:圣祖六十一年,文治武功,蔚然可观。以其有好学不倦之精神,宽大爱民之治术,谨事惜时,深耕易耨,为清朝培植良好之根基。末叶虽稍流纵弛之弊,然大乱之后,亟需休养生息,此亦守成令主所必循之途径也。
  • 毛泽东:康熙三征噶尔丹,团结众蒙古部,把新疆牢牢地守住。他进兵西藏,振兴黄教,尊崇达赖喇嘛,护送六世达赖进藏,打败准噶尔人,为维护西南边疆的统一,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他进剿台湾,在澎湖激战,完成统一台湾的大业。他在东北收复雅克萨,组织东北各族人民进行抗俄斗争,和沙俄签订《尼布楚条约》,保证我永戍黑龙江,取得了独立自主外交的胜利,为巩固东北边疆做出了重大贡献。
  • 启功:历史上有“康乾盛世”之说。据我看来,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康熙时代最强盛,雍正次之,乾隆最差。康熙收复台湾,平定噶尔丹、力败沙俄,签订《尼布楚条约》,使中国的版图空前绝后的辽阔,制定了开明的民族政策,重用汉族知识分子,大度而主动地拜谒明孝陵,消除了明末遗老的对立情绪,稳定了人心;推行宽松的文化政策,优待人才,并注重选拔人才,促进了清代的文化建设和学术发展。
  • 田淼:康熙作为一代有作为的封建帝王,在政务之余,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研习西方数学和天文学知识,为西方数学在中国的传播和中国数学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不能不说是非常可贵的。
  • 柏杨:玄烨大帝,这个中国历史上最英明的君主之一,年轻气壮,有刘邦豁达大度的胸襟和李世民知人善任的智慧。
  • 高阳:与唐太宗均是第一流的君主,其个人修养和道德言行也是无可挑剔。论述缺点时,谓其晚年因传位而至吏治渐坏。
  • 戴逸:康熙帝少年即位,除鳌拜、平三藩,表现了非凡的才能;以后轻徭薄赋,与民休息,奖励垦荒,致力治河;争取汉族士大夫官僚,励精图治;他又统一台湾,驱逐沙俄入侵,平定噶尔丹,奠定了清朝统治的基业。不过康熙帝晚年精力衰疲,诸皇子争位,举朝不宁。
  • 姚念慈:总体来说,玄烨是一位富有忧患意识,具有理性和克制力的统治者,他的内心情感和冲动大多情况下会服从于理性。……玄烨或许是忍人,但绝不是暴君。玄烨勤政,这是公认的。玄烨也比较精明,对于社会隐患,多能防微杜渐。他虽然多年用兵北方,但对于南方反清势力却毫不放松;他虽然时时保护满族的特权,却又很在意赢得广大汉人的拥戴;他注意到大量蠲免并未收到很好的效果,也曾注意到财政过分集中于中央,地方存留不足,带来许多弊端,官员薪俸微薄,加派火耗加重了百姓的负担。但进入晚年,具体地说,康熙四十六年之后,玄烨变得日益孤独,理性逐渐削弱,更多受情绪支配,立储问题和准部之役都没有处理好,使朝局和社会陷入混乱。……把玄烨视为历史上最伟大最崇高的帝王,是人为制造的产物。事实并非如此。玄烨非但不如唐太宗豁达,也不如他父亲顺治皇帝福临率真。更关键是,玄烨结束了鳌拜等四大臣辅政之后,其政治取向却与四辅臣一样,都在于中止顺治皇帝的汉化之道。

国外评价

  • 日本人对康熙帝极为尊重和推崇,翻译了《圣谕十六条》,并且称呼康熙帝为“上国圣人”。 二战时期日本人研究异族征服中国的历史,对康熙更加钦佩,认为:“清朝三百年的政绩,也是靠它拥有像康熙帝那样以卫道者自任,把自己提高到模范帝王的地位,成为鞠躬尽瘁的贤能天子,才争取到那样难治民族(指汉族)的全面信任和拥护。在这点上说他获得了更光辉灿烂的成就,也非过言。但其中的重要因素,恐怕就是所谓‘统治者的恩德’。”并把康熙作为自己未来统治中国的榜样。
  • 朝鲜人对康熙帝的评价经历了一个从昏君到圣君的变化过程,康熙亲政时正值朝鲜肃宗年间,朝鲜虽为清朝属国,思明反清情绪却很浓厚,对康熙的评价也很负面,如有使臣说康熙“只知清书,不解文字”,“骄淫日甚,以游戏为事”,“荒淫游畋,不亲政事”,等等。但到康熙后期,评价开始转变,称康熙“节俭惜财,取民有制,不事土木,民皆按堵,自无愁怨”。乾隆以后,朝鲜君臣对康熙的评价变得非常高,他们认为“康熙,千古英杰也”,“大抵康熙,天下之圣主”,“康熙自是豪杰之主,政令施措动合事宜,至今维持,皆其余荫”。清末的朝鲜国王李熙(高宗)也认为:“康熙,英杰之主也”。
  • 美国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①、康熙有理由这样自信。他统治的大清帝国是世界上最强大、最富庶的国家,就连那些自命不凡的欧洲来访者都不得不承认这一点。②、他在“康熙”这一年号下,统治中国60多年,并成为17世纪的伟大人物。同时康熙又是一位卓越的军事家,一位精细的管理者,一位渊博的学者。③、康熙曾有过几回巡视,他不但视察公共工程、宽赦囚犯、聆听民间疾苦,而且还亲自审阅那些有志向的举子的科考卷子。一位为此而吃惊的教士写道:“康熙甚至会召见那些地位低下的劳工和农夫,并以一种友善可亲的态度同他们交谈,这使他深得人心。”也许是因为经常外出巡行,并能亲临下层,康熙学会了识别18个省中的13个省的方言
  • 英国崔瑞德等《剑桥中国清代前中期史》:①、玄烨是中华帝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统治者之一,他的统治时间不仅仅是最长的,而且也是最具有活力的,在中华帝国的历史上更是最复杂的。也许同时他是冷酷而且粗心大意的,在判断的时候会犯错误,但是他却拥有敏锐的自我分析能力以及对帝国的使命感,这都标志着他是少有的可以随心所欲的改变人类历史进程的人!而且被众多历史学家(包括中国,日本和西方的史家)所注意的是,康熙的统治可与俄国的彼得大帝以及法国的路易十四相媲美,而他们三人的共同特点标志着前工业时代,传统君主王权的最高阶段。 ②、而且,康熙在很多事上,行事果断,对于统治和文化做出了许多有益的事,而他的人品与品格则成为理解导致清朝秩序巩固的众多因素的入口点。”
  • 德国莱布尼茨:现世皇帝康熙就是这么一个空前伟大的君主。他对欧洲人颇怀好感,但起初还是不敢违反辅政臣僚的意愿,以国家法规形式公开允准基督教在中国自由传播。直到他亲政之后,方才办到这点。事实证明,正是康熙这一雄才大略才使得欧洲的技艺和科学更换地输入中国。仅此而言,我认为康熙帝一个人比他所有的臣僚都更具远见卓识。我之所以视他为英明的伟人,因为他把欧洲的东西与中国的东西结合起来了。
  • 法国伏尔泰:北京的耶稣会教士,由于精通历算而博得康熙皇帝的欢心,以致这位以善良仁慈、行高德美而驰名遐迩的君主,准许他们在中国传教,并公开讲授基督教义。

轶事典故

外貌记载

法国传教士白晋:“他威武雄壮,仪表堂堂,身材高大,举止不凡。他的五官端正,双目炯炯有神,鼻尖略圆而稍显鹰钩状。虽然脸上有一点天花留下的痘痕,但是丝毫不影响他的美好形象。”

荷兰使节:“皇帝中等人材,是位慈祥、稳重、举止端庄的人,他那威严的外表,无论从那一方面看,即使放在千人之中,也与众不同,能够立即分辨出来,这是由于他想使自己的容态和举止,让人—看便是心地高尚的人所造成的。”

法国耶稣会士李明《中国现状》:“据我所见皇帝身材比普通人稍高,堪称恣态优美,比我们稍胖些,但还达不到中国人所谓的‘富态’的程度。脸也稍宽,有痘痕,前额宽大,鼻子和眼睛比中国普通人小些。嘴美,颐和霭,动作温柔,一切容态举止,都像是位君主,一见便引人注目。”

朝鲜使节金昌业《老稼斋燕行日记》:“广颡,颐稍杀,疏髯犯颊而斑白,雌雄眼,神气清明。”

废弃长城

历代王朝修长城,没有挡住游牧民族的铁骑奔驰,被称为“天可汗”的唐太宗李世民也公开贬低过长城。康熙三十年(1671年),康熙帝率诸王、贝勒、大臣前往多伦诺尔(今内蒙古多伦),约集内外蒙古来此“会盟”,定疆界,制法律,为外蒙的喀尔喀蒙古诸部编制盟旗,使其接受清朝的管辖,从而实现了北部乃至西北的空前统一,蒙古问题宣告解决。

就在多伦会盟之后,古北口总兵蔡元看到长城年久失修,建议拨款修理。康熙帝继承皇太极、顺治帝提出的“满汉一家”的民族思想,进而又发展成为“中外一视”“天下一家”的“大一统”思想,发现长城的存在不利于国家的统一,尤其不利于与“三北”游牧民族的政治一体化,于是否定了修长城的建议。康熙帝总结历代修长城的历史教训,悟出惟有“养好”百姓,才会得到治国之本,边境自固而无忧。康熙帝拆除了汉人与“三北”少数民族的一道墙,不再有内外之分,迅速形成空前“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

推广西药

康熙40岁那年得了疟疾,中医药未能治愈,耶稣会士洪若翰、刘应进金鸡纳霜(奎宁)。康熙服用后,很灵验,病好了。他召见洪若翰、刘应等,在西安门内赏赐房屋,后这里成为天主教北堂。曹寅得了疟疾,康熙赐金鸡纳霜治好了他的病。此后,康熙便对西药发生兴趣,命在京城内炼制西药,还在宫中设立实验室,试制药品,亲自临观。他提倡种痘以防天花。他破除因循,推广种痘,命先给自己子女及宫中女子种痘,还给蒙古49旗及喀尔喀蒙古部民种痘,这就使千万人因种痘而免去患天花死亡或不死而留下麻子的悲剧。

养生之道

康熙他寿命长与其含性养身,饮食、起居咸成规度,洁衣净宝,注意生活细节有关。

一、饮食有节,起居有序。这是康熙的养生之要。康熙帝认为人若想长寿,不能靠服食所谓的可长生不老的灵丹妙药,而是靠饮食起居有序、有节、有度。这也是他养生之道的核心。

二、衣着洁净,室内温馨。爱干净,讲卫生,成习惯是康熙的健康之友。康熙认为:不论在家里或出门在外,人们都应该养成干净整洁的好习惯。如果平常注意个人卫生,那么清爽之气便会附着于身,否则自身的清明之气就会逐渐被污秽之气所取代。康熙帝虽提倡洁净,但也反对太过洁净而成癖。

三、饮酒有度,反对抽烟。康熙不反对饮酒,反对沉湎于酒中及不节制。康熙能饮酒而不多饮,只是“平日膳后,或遇年节、筵宴之日饮小杯一杯。”他厌恶贪杯之辈。

四、清虚栖心,神静心和。“寡虑”、“寡嗜欲”、“寡言”,是康熙养生之道的另一招方。康熙认为一个人若想做到神静心和,必须坚定自己的意志,不意气用事。若杂念不起,心中清明,即可清察明审,感情和顺,自然身健长寿。此外,康熙帝还劝诫后人要心怀宽广,他在《庭训格言》中说:“惟宽坦从容,以自颐养而已。”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人们把心胸放得宽坦一些,让心气平和一些,才能颐养天年。

康熙从不追求长生不老,他认为人的一生,生长壮老已,从出生到死亡是一个自然过程,是不可遏止的。因而人只能顺应自然,多加保养,以求在一定范围内延长寿命。

人物争议

死因争议

被害说

著名清史专家孟森认为,康熙当年的病情并不重,突然死亡,不能不使人生疑。曾身临其境的意大利人马国贤记载:“驾崩之夕,号呼之声,不安之状,即无鸩毒之事,亦必突然大变,可断言也。”

也有人相信官方记载。《清圣祖实录》记:十三日康熙病情加剧,命速召诸子至御榻前,传位于雍正。还说康熙晚年曾命雍正代行郊祀大典,可见康熙选定的继承人就是雍正。中还说,康熙弥留之际皇四子“进一碗人参汤,不知何故,圣祖皇帝就崩了驾”,胤禛即位当了皇帝。也就是说,是雍正将其父毒死的。

据当时在畅春园的意大利人马国贤回忆说:皇上驾崩的夜间,园内有呼号之声,不安之状。这就是说,即使没有投毒之类事,但肯定也发生了“突然大变”。野史中还有一种说法,传说康熙临终时召大臣入宫,久无人至。猛地一睁眼,发现皇四子胤禛立在跟前,大怒,摘下自己所佩玉佛珠掷向胤禛。不久,康熙便驾崩了。胤禛拿出经过篡改的遗诏,向诸兄弟及文武百官宣布父皇已经传位给自己,并以佛珠为证。

正常死亡

当然,也有的专家根据官方史书,尤其是根据雍正删改的《圣祖实录》,认为康熙属于病死。康熙自四十七年冬开始,疾病缠身,衰老体弱,心悸几危,右手失灵,头晕、腿肿,“稍早起,手颤头摇,观瞻不雅”,“心跳之时,容颜顿改”,可能患老年心脏和血液循环方面的疾病,死得比较突然。

晚年怠政

康熙末年,贪官污吏,无视民瘼,懈怠公务,“念念只营功名,时时只顾身家,刻刻只虑子孙,而国家之安危,民生之休戚,毫不相关”。吏治之腐败废弛几乎不可救药。康熙帝晚年,上到辅政大臣、总督巡抚,下到总兵守备、知府知县,乃至书吏衙役、八品“老农”,污吏赃官,腐败的乱相丛生。因此,整饬吏治成为继任者雍正帝不得不做的事情。

主要作品

康熙存有《圣祖仁皇帝御制文集》176卷,囊括了饬谕、奏书、表、辨、序、记、铭、赞及古今体诗等多种文体,其中古今体诗1135首,词12首,赋18篇。其中代表作品如下:

诗歌

  • 《弹琴峡》
  • 《登海楼》
  • 《登澄海楼观海》
  • 《天宁寺》
  • 《十架颂》
  • 《滇平》
  • 《中秋日闻海上捷音》
  • 《御赐施琅》
  • 《瀚海》
  • 《班师次拖陵》
  • 《赐将士食》
  • 《剿平噶尔丹大捷》
  • 《示诸皇子》

著作

  • 《御制道德经讲义序》
  • 《四书讲疏义序》
  • 《庭训格言》

人际关系

祖辈

父辈

  • 父亲:爱新觉罗·福临(清世祖,顺治皇帝)
  • 嫡母:孝惠章皇后(仁宪皇太后)
  • 生母:孝康章皇后(慈和皇太后)

后妃

皇后

  • 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正黄旗满洲,辅政大臣、文忠公赫舍里·索尼孙女,承恩公、领侍卫内大臣赫舍里·噶布喇之女,平妃胞姐。顺治十年十二月十七日生,康熙四年九月初八日大婚,册立为皇后。因难产于康熙十三年五月初三日申时崩,享年二十二岁。初谥仁孝皇后,雍正元年六月改为“孝诚恭肃正惠安和俪天襄圣仁皇后”。生第二子承祜、第七子和硕理密亲王胤礽。
  • 孝昭仁皇后钮祜禄氏,镶黄旗满洲,清初开国五大臣之一、弘毅公钮祜禄·额亦都孙女,清太宗元妃侄女,辅政大臣、果毅公、领侍卫内大臣钮祜禄·遏必隆第二女,温僖贵妃胞姐,清代最后一位居住在坤宁宫的皇后。顺治十六年生,至迟在康熙十五年四月已经入宫,称为妃;康熙十六年(1677年)八月二十二日册立为皇后。同年十二月病重。康熙十七年(1678年)二月二十六日巳时崩,享年二十岁。
  • 孝懿仁皇后佟佳氏,原正蓝旗汉军后抬镶黄旗汉军档记满洲,承恩公、领侍卫内大臣佟国维之女。世祖孝康章皇后亲侄女,康熙帝表妹,悫惠皇贵妃胞姐。康熙十五年七月初四日入宫,称格格,属妃级;康熙十六年(1677年)八月二十二日册封为贵妃;康熙二十年十二月二十日册封为皇贵妃。康熙二十八年七月病重,初八日诏立为皇后,初九日册立为皇后。康熙二十八年七月初十日申时崩。生第八女。
  • 孝恭仁皇后乌雅·玛琭,原正黄旗包衣后抬正黄旗满洲,承恩公、护军参领乌雅·威武之女。顺治十七年三月十九日生,康熙十四年十二月初六日,参加挑选内务府秀女被选中,于同年十二月十三日入宫,期间位分等级不明。康熙十八年已封为贵格格(贵人),同年十月十三日,册封为德嫔;康熙二十年十二月二十日,册封为德妃。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圣祖崩逝,世宗即位,尊为皇太后。雍正元年五月二十三日丑时崩,享年六十四岁。生第十一子世宗宪皇帝胤禛、第十四子胤祚、第七女、第九女温宪固伦公主、第十二女、第二十三子多罗恂勤郡王胤禵

皇贵妃

  • 悫惠皇贵妃佟佳氏,原正蓝旗汉军后抬镶黄旗汉军档记满洲,承恩公、领侍卫内大臣佟国维之女,孝懿仁皇后胞妹。康熙七年七月十四日生,康熙三十年十二月十一日入宫,称格格,属妃级。康熙三十九年册封为贵妃。雍正帝即位后尊封为皇贵妃;乾隆元年尊封为寿祺皇贵太妃。乾隆八年四月初一日薨,享年七十六岁。
  • 敬敏皇贵妃章佳氏,原镶黄旗包衣后抬镶黄旗满洲,二等侍卫章佳·海宽之女。康熙年间被选入宫中,期间位分等级不明;康熙二十八年晋封为嫔级。康熙三十八年七月二十五日薨,同年闰七月初二日,追封为敏妃。雍正元年六月二十五日,追晋为敬敏皇贵妃。生第二十二子和硕怡贤亲王胤祥、第十三女温恪和硕公主、第十五女敦恪和硕公主。
  • 惇怡皇贵妃瓜尔佳氏,镶红旗满洲,三品协领瓜尔佳·祜满之女。康熙二十二年十月十六日生,康熙年间选入宫中,康熙三十九年十二月十七日册封为和嫔;康熙五十七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册封为和妃。雍正二年,世宗尊封为贵妃;乾隆元年,高宗尊封为温惠贵太妃,乾隆八年尊封为温惠皇贵太妃。乾隆三十三年三月十四日薨,享年八十六岁。生第十八女。

贵妃

  • 温僖贵妃钮祜禄氏,镶黄旗满洲,果毅公、领侍卫内大臣钮祜禄·遏必隆第三女,孝昭仁皇后胞妹。康熙十九年十月入宫,称格格,属妃级。康熙二十年十二月二十日册封为贵妃。康熙三十三年十一月初三日辰时薨,谥曰温僖贵妃。生第十八子固山贝子胤䄉、第十一女。

  • 慧妃博尔济吉特氏,科尔沁博尔济吉特氏,三等台吉博尔济吉特·阿郁锡之女。康熙八年十一月二十三日入宫,称格格,属福晋级。康熙九年四月十二日薨,追封为慧妃
  • 惠妃乌喇纳喇氏,正黄旗包衣,郎中乌拉那拉·索尔和之女。康熙初年被选入宫,属格格级。康熙九年晋封为小福晋级;康熙十六年册封为惠嫔;康熙二十年册封为惠妃。雍正元年六月,获准出宫,移居于和硕廉亲王胤禩府邸。雍正四年(1726年),因胤禩获罪而回宫居住。雍正十年(1732年)四月初七日薨。生第三子承庆、第五子固山贝子胤褆。
  • 荣妃马佳·吉鼐,正黄旗包衣,员外郎马佳·盖山之女。康熙初年被选入宫,属格格级。康熙八年晋封为小福晋级;康熙十六年册封为荣嫔;康熙二十年册封为荣妃。雍正元年六月,获准出宫,移居于多罗诚隐郡王胤祉府邸。雍正五年闰三月初七日薨。生第一子承瑞、第四子赛音察浑、第三女荣宪固伦公主、第六子长华、第八子长生、第十子多罗诚隐郡王胤祉。
  • 宜妃郭络罗·纳兰珠,原正黄旗包衣后抬镶黄旗满洲,佐领郭络罗·三官保之女,郭贵人胞妹。顺治十七年生,康熙十六年以内务府秀女身份被选入宫,期间位分等级不明,同年八月二十一日册封为宜嫔;康熙二十年册封为宜妃。雍正元年六月,获准出宫,移居于和硕恒温亲王胤祺府邸。雍正十一年(1733年)八月二十五日薨,享年七十四岁。生第十三子和硕恒温亲王胤祺、第十七子胤禟、第二十子胤禌。
  • 平妃赫舍里氏,满洲正黄旗,承恩公、领侍卫内大臣赫舍里·噶布喇之女,孝诚仁皇后胞妹。康熙十九年入宫,称格格,属贵格格(贵人)级。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正月,晋封为妃级。康熙三十五年六月二十日薨,追封为平妃。生第二十四子胤禨。
  • 良妃觉禅·双姐(卫氏、魏氏),正黄旗包衣,内管领觉禅·阿布鼐之女。康熙元年生,康熙十四年参加挑选内务府秀女被选中,期间位分等级不明;康熙二十八年晋封为嫔级;康熙三十九年册封为良嫔;康熙四十八年左右进封为妃级。康熙五十年(1711年)十一月二十日薨,享年五十岁。生第十六子胤禩。
  • 宣妃博尔济吉特氏,科尔沁博尔济吉特氏,和硕达尔汉亲王博尔济吉特·和塔之女。至迟康熙十六年六月已经入宫,为嫔级贵格格(嫔级贵人);康熙二十六年前后晋封为妃级,称咸福宫格格;康熙五十七年册封为宣妃。乾隆元年八月初八日寅时薨。
  • 成妃戴佳氏,原镶黄旗包衣后抬镶黄旗满洲,司库戴佳·卓奇之女。至迟在康熙十四年十二月已经入宫,其间位分等级不明。康熙四十八年三月晋封为嫔级;康熙五十七年册封为成妃。雍正元年六月,获准出宫,移居于和硕淳度亲王胤祐府邸。乾隆五年十月三十日薨。生第十五子和硕淳度亲王胤祐。
  • 定妃万琉哈·妞妞(谢氏),原正黄旗包衣后抬正黄旗满洲,郎中万琉哈·拖尔弼之女。顺治十八年正月初三日生,康熙十四年参加挑选内务府秀女被选中,期间位分等级不明;康熙五十七年册封为定嫔。雍正帝即位后尊封为定妃,雍正元年六月,获准出宫,移居于和硕履懿亲王胤裪府邸。乾隆二十二年四月初七日薨,享年九十七岁。生第二十一子和硕履懿亲王胤裪。
  • 顺懿密妃王氏,苏州民籍,知县王国正之女。康熙年间被选入宫,期间位分等级不明。康熙四十八年正月晋封为嫔级;康熙五十七年册封为密嫔。雍正帝即位后尊封为密妃,乾隆元年尊封为顺懿密太妃。乾隆九年四月十八日薨。生第二十五子多罗愉恪郡王胤禑、第二十六子和硕庄恪亲王胤禄、第二十八子胤衸。
  • 纯裕勤妃陈氏(陈佳氏),原镶黄旗包衣后抬镶黄旗满洲,浙江巡抚陈秉直之女。康熙年间被选入宫,期间位分等级不明。康熙五十七年册封为勤嫔。雍正帝即位后尊封为勤妃,乾隆元年尊封为纯裕勤太妃。乾隆十八年(1753年)十二月二十日薨。生第二十七子和硕果毅亲王胤礼。

  • 端嫔董乌鼐(董佳氏),正黄旗包衣,员外郎董德启之女。康熙二年参加挑选内务府秀女被选中,属格格级。康熙十年晋封为小福晋级;康熙十六年册封为端嫔。康熙五十九年四月二十八日薨。生第二女。
  • 僖嫔赫舍里氏,赫舍里·赉山之女。康熙年间被选入宫。康熙十六年册封为僖嫔。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九月十一日薨。
  • 安嫔李氏(李佳氏),正蓝旗汉军,宣府总兵官刚阿泰之女。康熙十年入宫,称格格,属福晋级。康熙十六年册封为安嫔。康熙二十八年时仍在嫔位,至康熙三十六年时已不在嫔位,其后不明。
  • 敬嫔完颜氏(王佳氏)镶红旗满洲,护军参领完颜·华善之女。康熙十年入宫,称格格,属福晋级。康熙十六年册封为敬嫔。康熙二十八年时仍在嫔位,至康熙三十六年时已不在嫔位,其后不明。
  • 通嫔乌喇纳喇·翟济迈,正黄旗包衣,七品监生乌拉那拉·常素保之女。康熙三年生。康熙十六年参加挑选内务府秀女被选中,期间位分等级不明。雍正帝即位后尊封为通嫔。乾隆九年六月二十三日薨,享年八十一岁。生第十女纯悫固伦公主。
  • 襄嫔高氏,正定府民籍,高廷秀之女。康熙年间被选入宫,期间位分等级不明。雍正即位后尊封为贵人。乾隆元年尊封为襄嫔。乾隆十一年六月二十八日薨。生第二十九子胤禝、第十九女、第三十子多罗简靖贝勒胤祎。
  • 谨嫔色赫图氏,员外郎色赫图·多尔济之女。康熙年间被选入宫中。雍正即位后尊封为贵人。乾隆元年尊封为谨嫔。乾隆四年三月十六日薨。生第三十二子多罗恭勤贝勒胤祜。
  • 静嫔石氏,陕西宁夏民籍,石怀玉之女。康熙年间被选入宫中。雍正即位后尊封为贵人。乾隆元年尊封为静嫔。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六月初六日薨。生第三十三子郡王品级多罗诚贝勒胤祁。
  • 熙嫔陈氏,陈玉卿之女。康熙年间被选入宫中。雍正即位后尊封为贵人。乾隆元年尊封为熙嫔。乾隆二年正月初二日薨。生第三十一子多罗慎靖郡王胤禧。
  • 穆嫔陈氏,陈岐山之女。康熙年间被选入宫中。雍正即位后尊封为贵人,称白贵人。雍正四年正月初五日薨,乾隆元年追晋为穆嫔。生第三十四子和硕諴恪亲王胤祕。

贵人

  • 布贵人兆佳氏,正白旗包衣,参领兆佳·塞克塞赫之女。康熙初年被选入宫。原封常在后晋封为贵人。康熙五十六年正月十一日亥时薨。生第五女端静和硕公主。
  • 伊贵人,雍正六年(1728年)四月薨。
  • 蓝贵人,乾隆二年五月二十六日申时薨。
  • 马贵人马氏,康熙年间被选入宫中。康熙四十二年薨。
  • 袁贵人袁氏,康熙年间被选入宫中。康熙五十八年八月十二日戌时薨。生第十四女悫靖和硕公主。
  • 文贵人康熙年间被选入宫中。康熙五十八年八月十二日戌时薨。生第十四女悫靖和硕公主。
  • 尹贵人尹氏,康熙年间被选入宫中。乾隆四年七月二十七日薨。
  • 新贵人,康熙年间被选入宫中。康熙五十五年十月初五日薨。
  • 常贵人,康熙年间被选入宫中。乾隆十九年四月二十一日奉安景陵妃园寝。
  • 勒贵人,乾隆二十年(1755年)五月初十日薨。
  • 郭贵人郭络罗·布音珠,原正黄旗包衣后抬镶黄旗满洲,佐领郭络罗·三官保之女,宜妃胞姐。顺治十年生,原嫁某氏,因故寡居。康熙十六年以内务府寡居妇人的身份被选入宫中。其后不明。生第六女恪靖固伦公主、第十九子胤䄔。
  • 纳喇贵人(贵人那拉氏)纳喇·妞妞,正白旗包衣,骁骑校那拉·昭格之女。康熙十六年参加挑选内务府秀女被选中;其后不明。生第九子万黼、第十二子胤禶。
  • 纳喇贵人(贵人那拉氏)纳喇氏,那拉·那丹珠之女。康熙年间被选入宫中,其后不明。
  • 陈贵人陈氏,陈秀之女。康熙年间被选入宫中,其后不明。生第三十五子胤禐。
  • 苏贵人苏氏,出自康熙四十六年宫分档案。
  • 仙贵人,出自康熙四十六年宫分档案。
  • 倩贵人,出自雍正十三年宫分档案稿本,也可能是襄嫔、谨嫔、静嫔、熙嫔其中一位获得嫔位之前的称呼。
  • 秀贵人,出自雍正十三年宫分档案稿本,也可能是襄嫔、谨嫔、静嫔、熙嫔其中一位获得嫔位之前的称呼。
  • 玉贵人,出自雍正十三年宫分档案稿本,也可能是襄嫔、谨嫔、静嫔、熙嫔其中一位获得嫔位之前的称呼。
  • 绮贵人,出自雍正十三年宫分档案稿本,也可能是襄嫔、谨嫔、静嫔、熙嫔其中一位获得嫔位之前的称呼。

庶妃

  • 庶妃博尔济吉特氏,扎鲁特博尔济吉特氏,四等台吉博尔济吉特·多尔济的侄女。康熙八年入宫,称储秀宫格格,属福晋级。因故于康熙十六年出宫,被族人接回蒙古,其后不明。
  • 庶妃佟佳氏,镶红旗汉军档记满洲,广东廉州总兵官佟国玺之女。康熙十年入宫,称格格,属福晋级。因故于康熙十六年出宫,返回本家,其后不明。
  • 庶妃扎斯瑚里氏,正白旗满洲,三等男、副都统扎斯瑚里·瓦尔达之女。康熙十年入宫,称格格,属福晋级,其后不明。
  • 庶妃钮祜禄氏,镶黄旗满洲,果毅公、领侍卫内大臣钮祜禄·遏必隆之女,孝昭仁皇后、温僖贵妃姊妹。康熙十年入宫,称格格,属福晋级,其后不明。
  • 庶妃叶赫那拉氏,正黄旗满洲,武英殿大学士纳兰明珠之女。康熙十年入宫,称格格,属福晋级,其后不明。
  • 庶妃钮祜禄氏,内务府包衣,员外郎钮祜禄·晋宝之女。康熙三十九年参加挑选内务府秀女被选中,其后不明。生第二十女。
  • 庶妃张氏,康熙初年被选入宫,属格格级。后晋为小福晋级,其后不明。生第一女、第四女。
  • 庶妃王氏,康熙年间被选入宫中,其后不明。生第十六女。
  • 庶妃刘氏,康熙年间被选入宫中,其后不明。生第十七女。

常在

  • 贵常在,雍正二年四月十九日奉安景陵妃园寝。
  • 瑞常在,雍正二年十月奉安景陵妃园寝。
  • 常常在,雍正十一年九月初七日奉安景陵妃园寝。
  • 徐常在,内务府包衣。康熙年间被选入宫中。康熙四十一年十月十四日薨。
  • 尹常在
  • 禄常在
  • 石常在
  • 寿常在
  • 色常在
  • 牛常在
  • 查常在
  • 常在

答应

  • 妙答应,雍正十一年九月初七日奉安景陵妃园寝。
  • 秀答应,雍正十三年九月初六日奉安景陵妃园寝。
  • 庆答应,乾隆五年薨逝。
  • 灵答应,乾隆十一年十月十六日奉安景陵妃园寝。
  • 春答应,乾隆十九年四月奉安景陵妃园寝。
  • 晓答应,乾隆三十三年十月十二日奉安景陵妃园寝。
  • 治答应,乾隆十九年四月二十九日奉安景陵妃园寝。
  • 牛答应,雍正十一年九月初六日奉安景陵妃园寝。
  • 双答应,雍正七年四月二十七日奉安景陵妃园寝。
  • 蒋答应
  • 袁答应
  • 丰答应
  • 玉答应
  • 御答应
  • 采答应

子女

儿子

  • 皇子承瑞
  • 皇子承祜
  • 皇子承庆
  • 皇子赛音察浑
  • 皇长子爱新觉罗·胤禔
  • 皇子爱新觉罗·长华
  • 皇次子爱新觉罗·胤礽(原名保成)
  • 皇子爱新觉罗·长生
  • 皇子爱新觉罗·万黼
  • 皇三子爱新觉罗·胤祉
  • 皇四子爱新觉罗·胤禛
  • 皇子爱新觉罗·胤禶
  • 皇五子爱新觉罗·胤祺
  • 皇六子爱新觉罗·胤祚
  • 皇七子爱新觉罗·胤祐
  • 皇八子爱新觉罗·胤禩
  • 皇九子爱新觉罗·胤禟
  • 皇十子爱新觉罗·胤䄉
  • 皇子爱新觉罗·胤䄔
  • 皇十一子爱新觉罗·胤禌
  • 皇十二子爱新觉罗·胤祹
  • 皇十三子爱新觉罗·胤祥
  • 皇十四子爱新觉罗·胤禵
  • 皇子爱新觉罗·胤禨
  • 皇十五子爱新觉罗·胤禑
  • 皇十六子爱新觉罗·胤禄
  • 皇十七子爱新觉罗·胤礼
  • 皇十八子爱新觉罗·胤祄
  • 皇十九子爱新觉罗·胤禝
  • 皇二十子爱新觉罗·胤祎
  • 皇二十一子爱新觉罗·胤禧
  • 皇二十二子爱新觉罗·胤祜
  • 皇二十三子爱新觉罗·胤祁
  • 皇二十四子爱新觉罗·胤祕
  • 皇子爱新觉罗·胤禐

注:清世宗雍正皇帝爱新觉罗·胤禛即位后为避讳,诸皇子名中“胤”字辈的,改为“允”字;惟皇十三子怡亲王胤祥与雍正最为亲密,去世后雍正又命复其名中胤字。

女儿

  • 皇长女
  • 皇二女
  • 皇三女固伦荣宪公主
  • 皇四女
  • 皇五女和硕端静公主
  • 皇六女固伦恪靖公主
  • 皇七女
  • 皇八女
  • 皇九女固伦温宪公主
  • 皇十女固伦纯悫公主
  • 皇十一女
  • 皇十二女
  • 皇十三女和硕温恪公主
  • 皇十四女和硕悫靖公主
  • 皇十五女和硕敦恪公主
  • 皇十六女
  • 皇十七女
  • 皇十八女
  • 皇十九女
  • 皇二十女
  • 养女固伦纯禧公主

后世纪念

康熙帝死后葬于景陵。景陵位于清孝陵东侧一公里处,建于康熙十五年(1676年)至康熙二十年(1681年)。景陵建筑规制以孝陵为蓝本,局部又有创新,如圣德神功碑亭内立双碑。景陵的建筑风格和丧葬形式为后世所效仿。景陵内葬康熙皇帝、孝诚、孝昭、孝懿、孝恭四位皇后和敬敏皇贵妃,共6人。

--
康熙皇帝爱新觉罗·玄烨的历史故事
    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古文控 - Guwenkong.com

Copyright © 48sh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四十八史 版权所有

鲁ICP备2022001862号-18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