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仁宗朱高炽,明代第四任皇帝,虽然其在位时间非常短暂,但其在位期间的施政却扭转了明代前期以武治国的策略,对于明代的统治起到了一个承前启后的作用。正因为如此虽然朱高炽在位一年都不到,但是他和其子朱瞻基的统治时期被评为能与“文景之治”并列的“仁宣之治”。
只是很惋惜的是,朱高炽和其子朱瞻基在位时间都非常短暂,加起来都不到11年,还不到康熙在位时间的零头。不得不说这是明代的一个巨大的损失,如果朱高炽父子能够多活几年的话,明代就不会经历土木堡之变,三大营也将得到完整的传承,明代的国力也将继续保持很长一段时间。
对于朱高炽是死因一直以来都受到了大家的争议,因为他的死实在是太过于突然了,让人猝不及防。朱高炽从小就是一个苦命的孩子,由于堂兄建文帝对自己的父亲朱棣不放心,年少的朱高炽被迫离开家庭前往南京做了一段时间的质子,这在当时可是一个随时都会掉脑袋的工作。
特别是朱高炽本身长得比较肥胖,就连逃跑都气喘吁吁的,对于这样的质子生活,我估计但是朱棣都对朱高炽放弃希望了。幸运的是,朱高炽凭借着自己的聪明才智有惊无险地回到了北平城。回到北平后朱高炽又被朱棣任命为后勤部部长,坐镇北平城,为朱棣提供物资保障。
说实话,这绝对是一个吃力不讨好的工作,做好了没有奖励,做得不好还要挨罚,完全没有表现机会。而朱高煦的待遇就非常好了,天天跟在朱棣边上,虽然要冒着战死的风险,但是好歹是天天在父亲身边晃悠啊,一举一动朱棣都看在眼里。
正因为两人的工作分配不一样。在朱棣眼里朱高煦的功劳是要远远大于朱高炽的,自然也对朱高煦喜爱有加。受到不公平待遇的朱高炽虽然被立为太子,却天天过得提心吊胆的,一个不小心太子的位子就被朱高煦给抢了。
终于到公元1424年,朱棣在北伐的路上病逝了,朱高炽成功登上了皇帝的宝座,随后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颁布了多项有利于民生与经济发展的诏书,完成了明代有武治转文治的过程。惋惜的是,朱高炽在位不到一年就突然暴毙,死得不明不白。
对于朱高炽的死因,历史上有很多推测,有人说朱高炽是死于纵欲过度,这点主要是从李时勉曾经给朱高炽上了一封奏疏,规劝朱高炽要注意控制。这点或许是有一定的道理,对于朱高炽这样一个肥胖者而言如果纵欲过度的话,确实存在暴毙的可能性。但是在我看来,除了这点之外,朱高炽的长子朱瞻基绝对有摆脱不了的关系。
朱瞻基的朱高炽的长子,自幼就表现出聪明才智,深受朱棣的喜爱。并且朱瞻基在行为处事方面也和朱棣有很多的相似之处,是朱棣心目中最完美的接班人。早在朱高炽即位之前,朱棣就早早地将朱瞻基定为接班人,按理有朱瞻基是迟早要当皇帝的,他完全没有那么心急啊。
事实上当然不是这样的,我们不要看到《大明风华》中朱高炽如何喜爱朱瞻基,就认为这父子两之间关系由多么的好。其实在朱高炽登基之后,他就察觉出了朱瞻基是一位热衷于权势,权力欲望非常强的人。为此他还特意找朱瞻基谈过话,多次对他进行劝诫,正是父子之间的理念不合导致二人之间产生了隔阂,开始互相猜忌。
虽然说皇位迟早都是自己的,但是朱瞻基还是有点等不起,因为自己的父亲和祖父都活了六七十岁,如果朱高炽也活的六七十岁的话,那朱瞻基还得再等二十多年,这是朱瞻基不愿意看到的。因此只有朱高炽突然暴毙,朱瞻基才能早日登上皇位,推行自己的策略。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更为主要的原因,那就是迁都了。我们都了解朱棣将明代的都城从南京迁到了北京,但是很少有人了解朱高炽曾计划再次将明代的都城从北京迁回南京。公元1425年4月,也就是朱高炽暴毙前一个月,在夏元吉的建议下,朱高炽将迁都南京提上了议程。
在朱高炽看来,将首都迁往北京是非常浪费资源的,每年都需要花费大量的资金从南方调运物资到北京,而朱高炽对于北伐并不感兴趣,迁都北京完全就是多此一举。为此早在登基之初朱高炽就已经谋划迁都南京的事情,他在南京城布置了大量的守备,并且派遣自己的心腹前往南京负责日常工作。
公元1425年4月16日,朱高炽将北京由都城改定为行在,并在半个月后借着拜谒朱元璋陵墓的机会将朱瞻基派遣到南京城,并命令其长期留守南京城。或许正是这一决定令朱瞻基坚定了谋朝篡位的决定,他是绝对不会让朱高炽将都城再次迁回南京城的,这与他的理念极度不适合。
来到南京城后不久,朱瞻基就私自改变行程踏上了回北京的道路,而在朱瞻基离开南京城后,南京城内就盛传“仁宗上宾”。要了解此时连北京城了解仁宗暴毙的人都没有多少,更何况的千里之外的南京城,不得不说这是一个疑点。
因此在我看来,仁宗朱高炽的突然暴毙与朱瞻基是有着一定关系的,由于没有直接证据能够证明朱高炽就是朱瞻基害死的,我们也只能将朱瞻基作为嫌疑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