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激烈而残酷的“九子夺嫡”之后,皇四子胤禛夺得了大清帝国的皇位。皇帝是封建时代权力最大的人,这也意味着他的责任也是最大的。时间是雍正七年(1729年),雍正在这一年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考验。首先是西北战端又起,新成立的军机处刚刚开始运转,各方面机制还不成熟。其次江南又发了大水,大清税收的支柱地区陷入困境。
值此多事之秋,雍正帝也正是用人之际。但偏偏祸不单行,一向被视为肱骨的十三爷胤祥病倒了,根本指望不上他。雍正能信得过、用得了的张廷玉和蒋廷锡二人,又要坐镇中枢辅佐自己。所以雍正便指望李卫去治水,但又恰逢李卫的母亲去世,他要回家守孝,即便“夺情”也是远水解不了近渴。在这个节骨眼上,张廷玉也顾不了这么多了,向雍正帝推荐了一个死囚。
这个死囚不是一般人,否则张廷玉也不敢在这种情况下推荐他。他叫阿克敦,出身满洲正蓝旗章佳氏,可谓是“根正苗红”。自隋朝诞生科举制以来,历代王朝都将其用作选拔官员的途径。清朝入关之后,因为满人考不赢汉人,为了提高满人官员的比重,满清统治者特地为满人拓宽了当官的通道:捐官,也就是花钱买官当。这就导致了满人官员,大多不是科举出身。
但阿克敦是个特例,身为满人的他是正儿八经的科举出身,是满人官员中少有的大儒。值得一提的是,阿克敦的成绩为二甲第三名。正因如此,在康熙朝时,康熙帝对他甚是器重,先是授他翰林院庶吉士,不久又升礼部侍郎,还兼着国子监祭酒。雍正帝刚一继位,就把阿克敦和张廷玉一起安排进了南书房。没过多久,雍正又将阿克敦外派为两广总督,成为了封疆大吏。
阿克敦在任上政绩无数,但同时也得罪了不少地方官员。因此,阿克敦前脚刚刚离任,一大堆弹劾他的折子就堆满了雍正的御案。因为有人对他打击报复,所以告什么状的都有,雍正也忍了。但唯独有一点他不能忍,就是向暹罗使者索贿。雍正认为他损坏了大清的形象,便下旨将他打入死牢,按照惯例秋后处斩。直到江南发了大水,张廷玉才找到机会捞他出来。
雍正也是知道阿克敦的能力的,只不过自己不好意思直接开口。所以张廷玉刚刚一举荐,雍正便立马答应,他相信阿克敦有能力治理水患。《清史稿》载:“七年,以疏濬江南徐州、沛县及济宁、嘉祥诸县水道。上命释阿克敦往江南河工效力自赎。”待罪之身的阿克敦,拿出了所有的本事来治水,因为这就是他的救命稻草。如果能够立功,或许还能功过相抵,失败则万劫不复。
经过两年的治理,阿克敦成效显著,雍正帝也对他的答卷很满意,将他调回了京城担任大学士。在后来与准噶尔的战事中,阿克敦再次立下功劳。雍正帝让他担任刑部尚书,成为了朝廷重臣,也是雍正朝的名臣。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如果能够把握住机会,绝处也是能够逢生的。当然,机会也只会留给阿克敦这样有准备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