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时期,中兴之臣与卖国之贼这两个天差地别的评价出现在了一个人的身上,李鸿章的一生做了许多大事,有关于他的评价也是正负参半,评价高的将他列为晚清救国的四大重臣之一,评价低的将他说成了卖国之贼,那这位晚清的军政大臣,为什么心甘情愿背上了卖国之贼的骂名呢?
多方原因,舰队覆没
首先看一下甲午海战的失败,北洋舰队是清政府每年花大钱并且给予强国厚望的一支舰队。在甲午海战时,李鸿章命丁汝昌实行“保船制敌”的战略方针,海战失败的原因与这个错误的战略有关,最终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一时间李鸿章成为全国声讨的对象,将战争失败的因素全部归于他的身上。但是李鸿章提出这个方针不是没有原因的,军费严重不足导致北洋舰队的多数船舰老化严重,李鸿章心想就是再把这些舰船打没了,拿什么去震慑列强群狼环绕的局面。
其实甲午海战的失败,真的不能完全怪罪到李鸿章的身上,没有人不想让自己国家的军队打个胜仗。北洋水师也不是李鸿章的私人军队,这是清朝的军队,日常的军费仍然遭到阻拦,在列强群狼环绕的背景下,清政府的内斗依然严重,当时的翁同酥因为与李鸿章有私人恩怨,军费经常遭到克扣乃至刁难,导致船舰装备老化严重,加上多方面的原因,战败是自然的。
条约签订,沦为卖国贼
据《清史稿》记载:“鸿章遇刺伤面,创甚,而言论自若,气不少衰。日皇遣使慰问谢罪,卒以此结约解兵。”
战败后要签订条约,在签订条约的过程中,李鸿章被刺客刺杀,险些丧命。也是这个“苦肉计”让孱弱无力的清政府少赔了1亿两白银,并且在签订时用尽办法去减少国家的损失,甚至是苦苦哀求日方的谈判代表,但是国人并不知道,国人知道的是又要面临割地赔款了,回国后又是骂声一片。
《马关条约》签订后,不仅需要割地,还面临着天价的赔偿金额。这时候的慈禧倾尽了国库正筹备美其名曰的万寿大典。这让天下人怎么想,民情激愤难抑,无法去指责慈禧,李鸿章这个费力不讨好的人再次成为了替罪羊,沦为了人们口中的卖国贼。
修修补补,一心卫国
条约的签订,是孱弱清朝政治的延续,当时的清政府从上到下腐败至极,与列强前去谈判,去签一系列的条约本身就是一件受辱的事情。李鸿章忍辱负重,在签订时的谈判中,极尽可能地为国家争取少一点的损失,往往要争论半天。
处在他那个年代,弱国无外交,作为战败方想要在与列强的谈判中有一点作为何其艰难,就算是李鸿章不去签订这些丧权辱国的条约,也会有别的人去签,甚至别人签订时所要赔偿的土地、赔款会更为严重。为了能够更好地维护国家的利益,每次谈判签订他都尽自己所能,也是因此这位重臣心甘情愿地背上了卖国贼的骂名。
在李鸿章生命的末年,李鸿章签订完《辛丑条约》后,回归途中就已经时日无多,即将逝世了。这样一位已经接近80岁的老人哪怕在病床上生命最后的余留之际仍然不忘上奏朝廷,写下了“每有一次构衅,必多一次吃亏”的痛心之话,这样一位为了清朝“修修补补”了一辈子的老臣,怎么可能是卖国贼呢?
在那个备受屈辱的年代,李鸿章已经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去维护国家的利益,去想方设法的增强国家的实力,但他也仅仅只是一个人,2000多年的封建制度已经到了日薄西山时候,这是大势所趋,也不是他一个人能够力挽狂澜的。但是李鸿章的爱国之心,是值得我们去敬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