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是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在这个乱世中涌现出一大批,英雄豪杰,如曹操、刘备、袁绍、关羽、吕布等等,在经过小说三国演义的刻画,呈现到大家面前的场面更加,惊心动魄,为我们展现出很多经典桥段,如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时,赤壁之战时,关羽兵围樊城时,诸葛亮北伐时等等,体现出古人的勇猛,智慧和谋略,但演义毕竟不能和历史比,内容出入很大。比如吕布在三国演义虽然武力第一,但他人品不好。
其实,吕布在三国里面还是做过一些值得后人称雄的时期,据史料《三国志》记载,吕布骁勇,膂力过人,号为飞将军。意思就是说吕布此人天生神力,绝对是一个战前冲锋陷阵功臣掠地的将才。
吕布原本是丁原义子,只因董卓送给了他一匹日行千里的赤兔马,受到了李儒的蛊惑将丁原斩杀,又成为了董卓手下的先锋大将。对于这种背主求荣的行为,很多世人不理解,纷纷将吕布骂作一个“卖主求荣,无情无义”的小人,然而,在那个“良禽择木而栖”的时代,吕布这种行为确实无可厚非。
吕布成为董卓的义子之后,确实也对董卓忠心耿耿,多次破获了朝中大臣妄图行刺董卓的图谋,如果单从吕布见利忘义来形容此时的吕布的话,的确是有失偏颇。
再到王允利用义女貂蝉策划“美人计”离间吕布和董卓的父子之情的时候,吕布虽然上当,可是我们看到让吕布最终决定刺杀董卓的并不是那个“倾国倾城”的貂蝉,而是王允口中的“国家大义”,更何况在正史中貂蝉又是一个虚构的人物,也就是说在吕布眼中还是存在基本的国家大义的。
因此,后世多将吕布看成一个贪财好色之徒,也是极为片面的,或许在吕布的心中也存在有最初的一种“为国锄奸,成为国家栋梁的思想”,只不过是因为吕布一节武将,不懂得谋略权变而一而再再而三的被人利用罢了。
此外,在公元196年,袁术准备一举吞并刘备的时候,吕布就想到了“唇亡齿寒”的道理,但由于受到了袁术的重礼又不好公开援助刘备。于是,吕布就想出了一出“辕门射戟”的好戏,将袁术的手下大将纪灵和刘备统统叫到自己的军营之中。
吕布明确告诉两人:“布生性不喜合,但喜解耳,诸君观布射戟小枝,一发中者诸君当解去,不可留决。布引弓射戟,正中小枝,诸将皆惊,言将军天威也!”纪灵因为吕布有言在先,以自己的军力又难以抵挡刘备和吕布的前后夹击,无奈之下只好退兵,吕布辕门射戟轻而易举的解决了问题,正可谓智勇双全。
然而,公元198年,曹操举大军讨伐吕布,吕布在熟睡之际被部下绑缚于曹操面前,吕布自知逃脱无望,便对曹操说:“明公所患不过于布,今以服矣,天下不足忧,令布将骑,则天下不足定也”,意思就是希望曹操留自己一命,让自己在帐前效力,曹操有所心动。这时吕布又对刘备说:“昔日辕门射戟之恩未报,玄德何故不发一言相救?”
刘备若有所思之后对着曹操说道:“明公不见董卓、丁建阳之事乎”,曹操似有所悟,急令属下将吕布缢死,吕布临终前对着刘备大喊:“是儿最叵信者”,吕布的这六个字道破了一个秘密,那就是刘备此人是天下最无信义之人,不可相信。只可惜曹操当时没有听懂及时杀掉刘备,如果当时曹操诛杀刘备,或许三国归晋的结局或将改写也未可知,不过很多人对吕布此话的言外之意不相信,认为吕布是一个有勇无谋之辈,临终的呐喊或许只是发牢骚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