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晚清时期的名臣中,有一个人不得不提到,此人便是曾国藩。他的一生可以说充满了传奇般的色彩,从最初一介布衣做到肱骨大臣,给世人留下的佳话更是流传到了至今。
曾国藩的成名离不开湘军,二者相辅相成,但毋庸置疑的是湘军是曾国藩一手调教的,军纪严明勇猛异常在那个走向没落的清朝晚期可谓是独树一帜,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就是被这样一支军队给打没了,当时的湘军可谓占了半壁江山,明明可以拥兵自立,自己称帝,但出人意料的是曾国藩并没有如此,这是为何呢?
曾国藩,1811年出生于湖南省双峰县井字镇荷叶塘的一个豪门地主家庭。1832年他考取了秀才,并与欧阳沧溟侄女完婚,从此踏上了人生的一大台阶。曾国藩28岁便考上进士,从此之后,他一步一阶的踏上仕途之路,并成为军机大臣穆彰阿的得意门生。
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曾国藩在其家乡,依靠师徒、亲戚、好友等建立了一支地方团练,命名为湘军。而正是湘军为平定太平天国运动立下了汗马功劳。曾国藩也因此被清廷封为一等勇毅侯,赏穿黄马褂,戴双眼花翎御赐紫禁城骑马的待遇,成为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
曾国藩率领湘军于1863年攻下南京后,就实力而言,已经控制了清朝最大的军事力量,就连清廷也望尘莫及。若他振臂一呼,极有可能就可以从满族人手中夺回统治权,而且曾国荃、彭玉磷等10余名湘军将领也曾劝进于他。但曾国藩手书对联“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山高心自知”来表明自己并无反意。
曾国藩为何不造反?他又是如何向清廷表明自己的心迹的呢?最大也最主要的原因是根深蒂固的忠君思想。曾国藩是中国传统文化熏陶出来的“修身、平家、治国、平天下”的典型知识分子。他认为“功不必己出,名不必己成”、“功成身退,愈急愈好”。他认为“人生有穷达,知名而无忧”。曾国藩没有称帝的野心,他的个人追求是做一个中兴名臣,封侯拜相,光宗耀祖。
所以说,曾国藩坚决不称帝实在是聪明人的作为。毛主席对他曾高度赞赏: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观其收拾洪杨一役,完满无缺。使以今人易其位,其能有如彼之完满乎?真正表明了对于曾国藩决定的支持。世间很多事情皆是如此,没有绝对的完好,有时候缺憾也是另一种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