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游牧民族有着怎样的战术?为什么能滋扰华夏两千多年

四十八史
2019/09/10 11:01

提起游击战,许多人都比较熟悉,游击战的概念虽是於近代提出。但在历史上却也还是有游击战术的存在的,就犹如“仁义”先於“孔孟”而存在的道理一样。通常有人认为,我国游击战的鼻祖乃是楚汉之际的大将彭越。其时,楚汉在荥阳-成皋一线对峙,而彭越却在楚军的后方数绝楚军的粮道,而让项羽疲于奔命、不能专心攻汉,此即为“彭越扰楚”。

其实,游击战的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晋国智武子(名“罃”,谥号为“武”)的“三驾疲楚”战略。春秋时期,各诸侯军队数量都不是很多。所以,一遇战事,便全军出动。而智武子为使晋国在“晋楚争霸”中占据上风,提出以晋国的上军、下军、新军为基础,而将晋国的主力军(中军)一分为三,分别编入到以上的三军中,命之为第一军、第二军、第三军。如此,晋国每次都只须出动一支军队便可牵制楚国全部兵力,长此下去,楚国就疲惫不堪而难以再与晋国争衡了。

而在春秋末期,吴国破楚入郢,也是先采取了游击战术,先派部分兵力到楚国各地,以游击战的形式袭扰楚军,长达六年之久,使得楚军疲弱不堪。而后,吴军主力才进入楚地与楚军展开决战,最终大败楚军。

以上的这些游击战,都是见诸于我国史册的较早战例。然而,最早采取游击战术的却并非华夏民族,而是北方的游牧民族游牧民族骑兵为主,机动而灵活,对后勤补给的依赖又非常低,战时靠寇掠(辽代,称之为“打草谷”)为生。二三千年来,游牧民族骚扰寇掠华夏边境的战术,就是游击战术,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逃。而中原军队的机动性相比而言,就差了很多,打又打不着,追又追不上,往往被游牧民族的军队牵着鼻子走。

所以,中原王朝只能修筑长城,以静制动,而为兵力的征集调动赢得时间。再则,长城的修筑也使得游牧民族即使攻破了长城的某个关口,也不敢过于深入内地或作长期的逗留。

游牧民族的军队,机动而灵活,最合乎兵道,也是天然的游击战高手。而在我国古代历史上,将游击战术发挥到极致的,也正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匈奴赫连勃勃。有人曾劝赫连勃勃南取长安为基业,而赫连勃勃却说道:..我若专固一城,彼必并力于我,众非其敌,亡可立待。吾以云骑风驰,出其不意,救前则击其后,救后则击其前,使彼疲于奔命,我则游食自若,不及十年,岭北、河东尽我有也。赫连勃勃也正是靠此游击战术,先拖垮了后秦,后又击败了刘裕的军队,而成就了胡夏的基业。

--
免责声明:凡未注明原创的内容均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古文控 - Guwenkong.com
古文控 - Guwenkong.com

Copyright © 48sh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四十八史 版权所有

鲁ICP备2022001862号-18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