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明军20万精锐为何在土木堡被5万瓦剌军全歼

四十八史
2019/07/09 10:57

“土木堡之变”明军惨败,20万精锐中央军战死三分之一,伤亡过半。朝中大将大臣66人战死,马匹损失20万头。而当时瓦剌军只有5万多人。

如果咱们只看这一组数字对比,肯定会得出一个结论:明军实在是弱爆了!

但明军真的有那么弱吗?要知道,二三十年前,朱棣曾率军多次深入蒙古腹地,像猎狗撵兔子一样,打得蒙古人无处可逃,只得规规矩矩臣服归顺。难道仅仅过了二三十年,双方的军事力量就发生了这么大的逆变?

逆变确实是有的。由于瓦剌强势崛起,打败鞑靼,统一了漠北草原,也是在整个明朝时期,蒙古人地盘最大的时候。明军虽然修筑了长城,设置了九边军镇,但是军队防备有所松懈,军队守将忙着和蒙古人做生意。宣府、大同两个军镇,初期在与瓦剌军作战中,在兵力及防御工事不弱的情况下,依然损兵折将丢城失地。

但是,这个逆变绝对没有那么大!很简单,当瓦剌也先挟裹“土木堡之变”战胜明军之雄威,手握明朝皇帝明英宗的气势,前往围攻北京北京仅仅不到10万人的二线队伍,竟然就打得也先落荒而逃。能说瓦剌军比明军厉害吗?

显然,“土木堡之变”明军的失败,不是双方真正军事实力比拼的结果,仅仅是一场战术指挥的失败。

明军有哪些战术指挥的失败呢?

第一、准备不足。宦官王振鼓动明英宗御驾亲征,朝臣很多不同意,联名反对,但是明英宗一意孤行。明军并没有统一思想,又在做出决定后两天就出兵,不仅仅将士的思想没有得到动员,粮草、辎重各方面准备都不充分。

第二、冒险出击。明军到达大同时,也先看见明军来了,立刻主动撤退。稍微有一点军事知识的人都明白,瓦剌这样做,显然是诱敌深入,设伏打击。但是明英宗与王振却认为,这是因为他们中央皇家军队到来,赫赫君威,吓得也先屁滚尿流,立刻就提兵追击。结果明军先头部队果然中计,很快进入了瓦剌的埋伏圈被打败。

第三,慌张撤退。先头部队一打败,明英宗与王振知道后,赶紧就撤退。同样的,稍微有一点军事知识的人都知道,这时候最重要的就是稳住阵脚,稳住军心。又不是主力部队打败了,而且你有20万人,瓦剌只有5万多人,你慌张撤退什么?一撤退,士气就泄了一半。

第四,退防拖延。打败了,要撤退也可以,最重要的就是赶紧退到位,做好布防,迎接敌人的进攻。结果在撤退过程中,王振为了在家乡人面前炫耀自己有多受宠,让明英宗带着军队绕一个大弯去他的家乡,让家乡人民见识见识他的威风。在临近他家乡的时候,他又觉得大军会踩踏他家乡的庄稼,第二次改变行军路线,又再绕一个大弯,回到土木堡。这样绕来绕去,不但拖延了时机,同时还把士兵们搞得疲累不堪。

第五,错误布防。退回来在哪里布防?本来兵书尚书邝埜一再要求退到居庸关,那里地势险峻,最重要的是后勤一应设施齐备。就算一时半会儿打不赢,住在那里和瓦剌打持久战,瓦剌也耗不起。但是王振就是不同意,让军队撤退到土木堡。土木堡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地势高,缺水。军队到土木堡后,士兵挖井两丈,仍然没找到水。这不就是当年马谡守街亭的做法吗?王振一个宦官,从来没有打仗经验,他居然要外行指挥内行!

第六,再次上当。也先追到土木堡,把土木堡围起来。这时候他又故技重施,一面写信求和,一面假意撤退。这和也先第一次做的有什么区别?可是明英宗和王振竟然信了,认为也先又是慑于“赫赫君威”,居然毫不提防,撤退下山找水源找食物。结果军队完全没有组织纪律,一窝蜂就朝有水的地方跑,混乱不堪。也先转回来,逮着这乱成一团的明军就杀。那家伙,简直杀得太痛快了!

第七,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指挥不当!这场仗,从头至尾都是王振在指挥,在安排,在调度。王振害怕大家反对,也不召开军事会议,一拍脑袋,他想怎样就怎样。明军是20万精锐,却交给一个外行(而且仅仅一个人)来指挥,这场仗怎么可能打得赢呢?

--
免责声明:凡未注明原创的内容均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古文控 - Guwenkong.com
古文控 - Guwenkong.com

Copyright © 48sh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四十八史 版权所有

鲁ICP备2022001862号-18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