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中国,忠诚度是一个分量极重的话题,所谓“忠臣不事二君,贞女不更二夫”,讲得便是忠诚的重要性。即使在人心思乱的汉末三国时期,频繁更换、背叛主公的行为,也往往会令世人不齿。在这些备遭鄙夷的叛将当中,刘备阵营的大将孟达算是典型代表。
孟达生于汉末扶风郿县,与刘备手下的大谋士法正既是同乡,又是好友。由于国贼董卓、李傕、郭汜等人的祸害,关中一带出现了大饥荒,孟达为讨生活,便与法正一起入蜀,依附于益州牧刘璋。法正、孟达的能力虽然强,但在刘璋手下居官甚微,常有怀才不遇之感。
孟达与法正均为刘璋部下,后来一起投靠刘备
公元211年,刘璋不顾谋士刘巴等人的苦劝,派遣法正、孟达二人率军迎接刘备入川,以讨伐张鲁并对抗曹操,结果二人竟投靠了刘备。又过了3年时间,刘备如愿以偿地占据益州,这其中的一系列阴谋运作,法正都起到关键性作用。孟达随法正迎接刘备时,被后者留在江陵以辅佐关羽。等到刘备夺取益州后,孟达被任命为宜都太守。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彻底占领汉中全境,为形成多点夹击曹操的局面,于是命孟达率军攻取房陵郡,随后又命其接受刘封的领导,合兵围攻上庸,并迫使上庸太守申耽投降。任务完成后,刘封、孟达镇守该地,等待下一步指示。
当年,关羽发动襄樊战役,要求二人派兵援助,但被刘封和孟达以“山郡初附,未可动摇”为理由拒绝,结果间接导致关羽战败。关羽败死麦城后,孟达因畏惧被刘备治罪,再加上跟刘封关系不和、好友法正亡故,于是率部曲四千余家投降曹魏,做了刘备阵营的叛徒。
孟达坑害关羽后降魏,令刘备怒不可遏
刘备本来就对孟达拒绝出兵救助关羽一事怀恨在心,如今见他背叛而去,心中更是怒不可遏,恨不得将他碎尸万段。而同样对孟达恨之入骨还有诸葛亮,原因是孟达害死了他的姐夫、房陵太守蒯祺(“建安二十四年,命达从秭归北攻房陵,房陵太守蒯祺为达兵所害。”见《三国志·卷四十·刘彭廖李刘魏杨传》)。
诸葛亮对孟达的切齿仇恨,从日后孟达准备再度降蜀后,派往蜀地的使者李鸿跟诸葛亮等人谈话中可窥一二:降人李鸿来诣亮,亮见鸿,时蒋琬与诗在坐。鸿曰:“间过孟达许,適见王冲从南来,言往者达之去就,明公切齿,欲诛达妻子,赖先主不听耳。达曰:‘诸葛亮见顾有本末,终不尔也。’尽不信冲言,委仰明公,无复已已。”见《三国志·卷四十一·霍王向张杨费传》。
孟达杀死了诸葛亮的姐夫蒯祺,令诸葛亮切齿痛恨
王冲本来是蜀汉都护李严手下的牙门将,因故遭到李严的嫉恨,于是畏罪降魏,与孟达颇有交往,很熟悉诸葛亮对孟达的态度。由以上记载来看,诸葛亮虽没有劝说刘备诛灭孟达的家属,但对他“切齿”是免不了的,就算孟达重新投降,多半也没“好果子”吃。
孟达降魏后,极受文帝曹丕的优宠,不仅委任他为散骑常侍、建武将军,封平阳亭侯,而且还将重新收复后的房陵、上庸、西城三郡合为新城郡,任命他为太守,寄以西南征讨、驻守的重任。曹丕每次会见孟达时,必然会和他同乘一辆车,勾肩搭背,态度非常亲昵。
孟达降魏后,很受曹丕的优待
“达既至谯,进见闲雅,才辩过人,众莫不属目。又王近出,乘小辇,执达手,抚其背戏之曰:‘卿得无为刘备刺客邪?’遂与同载。”见《三国志·卷三·魏书三·明帝纪》注引《魏略》。
明帝登基后,孟达所受到的待遇急速降格,加上他在朝中的好友桓阶、夏侯尚此时都已去世,内心极为不安。诸葛亮获悉情报后,便引诱孟达叛魏降汉。魏兴太守申仪与孟达不和,遂将他阴谋叛变的计划告知朝廷。魏明帝闻讯大惊,派司马懿率军平叛。司马懿接到命令后,一方面星夜行军,另一方面则写信迷惑孟达,使其放松警惕。
孟达被司马懿算计,最终兵败被杀
孟达按照常理推测,司马懿应该首先到洛阳接受任命,然后率军来攻,如此一来至少要三十日才能抵达。可司马懿却并没有去洛阳,而是在宛城就地调兵,然后八日内急行军1200里,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到达西城,完全打乱孟达的防御部署。在围城十余天后,孟达的外甥邓贤、部将李辅献城投降,孟达被俘斩,传首洛阳,结束自己反复无常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