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三国,刘禅作为蜀汉后主,或许是存在误解最多的一位皇帝,各种荒唐的词全部汇集到了这位年轻帝王身上。“扶不起的阿斗” 、“乐不思蜀”这些成语出尽了他的洋相,但是这位年轻的后主是不是真的如历史说的那样昏庸可笑?
刘禅生于公元207年,蜀汉章武三年(公元223年)继位称帝,直至公元264年在位时间多达41年,是三国时期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在那个群雄割据的时代,以一州之力对抗中原大地41年之久。《晋书·李密传》中也记载,李密认为刘禅作为国君,可与春秋首霸齐桓公相比,齐桓公得管仲而成霸业,刘禅得诸葛亮而与强魏抗衡,这种能力能昏庸?
刘禅最过人之处,在于能举贤任能,用人不疑。
一个不猜疑、不牵制、充分尊重丞相的刘禅继位后,诸葛亮才有展示才华,推动五次北伐,治理国家,赢得一代名相的机会。
《三国志·后主传》(评:“后主任贤相则为循理之君”)及《与杜微书》(评:“朝廷年方十八,天资仁敏,爱德下士。”)中对于刘禅举贤任能都给予了肯定的评价。
公元234年10月诸葛亮去世后,刘禅继续统治蜀汉政权30多年,诸葛亮对刘禅的辅佐仅仅11年而已。
刘禅在独自执政的30余年里继续保持举贤任能的态度,陆续启用“社稷之器,而非百里之才”的蒋琬、“邦家和一”的费祎、“甚敏于军事,既有胆义”的姜维以及董允、杨仪、王平、邓芝、马忠、张嶷、张翼、廖化等一批有实才干军政大臣,虽然后有阉官至少,但整个来看刘禅确实是以用贤为主。
刘禅在亡国降魏后,虽不是身陷囹圄,却也是寄人篱下,在被司马昭问及是否想念蜀国的时候,刘禅答“此间乐,不思蜀。”作为亡国之君,刘禅能怎么办?是搭上蜀地400万百姓继续反抗,留个殉国的美名,还是自己背负亡国的千古骂名?
章武三年(公元23年)刘备弥留之际对刘禅说:“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意思就是让刘禅继与丞相共图大事,要像对待父亲一样服侍诸葛亮。就是这样的托孤遗诏让诸葛亮权利倾天,使诸葛亮可以按照自己政治意愿推行对内对外的政策、推动北伐。而这直接导致了诸葛亮功高盖主,掩盖了刘禅的政治作为,让刘禅成为一个礼仪皇帝。
诸葛亮五次推动北伐战争,导致蜀汉国力孱弱,无法抵御曹魏大军,从而使蜀汉被曹魏所灭,最终使刘禅沦为亡国之君,背负千年扶不起的阿斗的骂名。